跳到主要內容區

:::

生態櫥窗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條背螢

條背螢

墾丁國家公園的螢火蟲資源相當豐富,除了其族群數量多、發生期長之外,經過一年多的密集調查,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確定的螢火蟲種類已達20種,其中甚至有黃頭端黑螢、黑楯紅弩螢、黑胸艷紅弩螢及黑胸橙弩螢等4種臺灣新發現的螢火蟲。

條背螢 Luciola substriata

科名:螢科

俗名:

保育等級:

形態特徵:

條背螢幼蟲棲息於水中,利用尾部的一對氣孔伸出水面呼吸,與其餘同樣幼蟲棲息於水中的螢火蟲不同,是十分特別的一種螢火蟲。成蟲的外觀為橙黃色,翅末端為黑色,為端黑型的螢火蟲。雌蟲與雄蟲形態類似,一般雌蟲體型較大。雄蟲有兩節發光器,雌蟲僅一節發光器。在臺灣同為端黑型的螢火蟲有5種,本種與其他種類的差異在於雄蟲最末端的發光器為倒箭頭形。

生物習性:

條背螢的成蟲為夜行性,常飛舞於樹梢上,會發出閃爍頻率快的黃綠色光。在墾丁地區的發生期為6~11月之間,成蟲壽命很短,約10天左右。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印度、孟買及臺灣,在臺灣多分布於低海拔山區800公尺以下的濕地與池塘。通常會棲息在水流較為平緩、水草較多的地區。

保育現況:

螢火蟲閩南語稱為「火金姑」,是屬於鞘翅目螢科的昆蟲。全世界的螢火蟲約有2,000多種。在臺灣,已確知的種類則有54種,其中水棲的種類只有黃緣螢、黃胸黑翅螢及條背螢等3種。墾丁國家公園的螢火蟲資源相當豐富,除了其族群數量多、發生期長之外,經過一年多的密集調查,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確定的螢火蟲種類已達20種,其中甚至有黃頭端黑螢、黑楯紅弩螢、黑胸艷紅弩螢及黑胸橙弩螢等4種臺灣新發現的螢火蟲。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林青處長表示:螢火蟲向來被視為重要的環境生態指標,牠們會因為棲地遭到破壞、不當野放、水污染、農藥使用與光害等因素而消失,因此凡是有螢火蟲飛舞的地方,必然也是水質乾淨、空氣清新的好所在。臺灣由北到南皆可發現條背螢,但其棲地卻相當的稀少,實有保育之必要性。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