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生態櫥窗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粒皮瘤海星

粒皮瘤海星

粒皮瘤海星是臺灣新紀錄的物種,而海星是墾丁珊瑚礁海域常見的大型無脊椎動物,屬於棘皮動物門、海星綱,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當中。潮間帶是人們親近海洋最先接觸的地方,也是戶外教學極佳場所,但也最容易受到人為的干擾與破壞。

粒皮瘤海星 Choriaster granulatus Lütken

科名:瘤海星科

俗名:

保育等級:

形態特徵:

粒皮瘤海星是大型的海星,直徑可達18公分。共有五腕,腕粗短、體盤厚。它的體表十分光滑,具有厚皮膚,上面密生細顆粒,沒有疣或棘。皮鰓區局限於背面,體盤中心的皮鰓圍成一圈,呈輻射狀;腕背面兩側皮鰓各排成三縱列;腕末端四分之一區域無皮鰓。篩板凹陷,上有放射狀細溝紋。腹面顆粒體呈多角形。步帶溝窄小,7-8個扁鈍溝棘排成掌狀,基部有皮膜相連。第二溝棘3個一組、形狀扁鈍,旁邊常會有一個大形的直形叉棘。全體為肉紅色,皮鰓區呈較深的棕色。

生物習性:

海星的骨骼不能動,主要是靠水管系統移動。在它腕上的水管系統上有很多凸出的小管足,用來吸水和抓食物。它的嘴在身體腹面,消化系統主要有兩個胃,其中一個可以從身體裡面翻出,在體外包住並且消化食物。它們主要是以礁岩上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腕裡具有很多消化管。海星是屬於再生能力強大的生物,能迅速再生。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在菲律賓、印尼、西沙群島、臺灣南部、日本南部。偶爾可以在墾丁海域獨立礁看到,數量很稀少。主要生活在珊瑚礁區水深8-15公尺。

保育現況:

粒皮瘤海星是臺灣新紀錄的物種,而海星是墾丁珊瑚礁海域常見的大型無脊椎動物,屬於棘皮動物門、海星綱,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當中。潮間帶是人們親近海洋最先接觸的地方,也是戶外教學極佳場所,但也最容易受到人為的干擾與破壞,為此,國家公園進行了底棲性無脊椎動物永久樣區設立與多樣性的調查,其研究成果除可以提供國家公園保育政策擬定外,更可提供解說及科學教育之素材,提升環境保育成效。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