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主題報導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保存原民語言文化 《山林族語》歷時3年問世,認識玉山國家公園原民傳統地名

作者:國家公園網站編輯小組、廖靜清
資料提供: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海拔3952公尺的玉山,是布農族與鄒族共同的聖山,從相關神話傳說裡,曾經住過玉山腳下,或因發生大洪水而曾經在玉山避難者,除了上述布農族及鄒族,還有拉阿魯哇族、Mumusu(姆姆素)族、Bantalang(邦達蘭)、Maya(馬雅)…等族群。

布農族郡群稱玉山為Usavih,巒群則念Saviq,是洪水神話時期,布農族避難的山;鄒族則稱為Patungkuonu,指玉山及八通關一帶。因此,族語不僅傳承了先民的生活智慧,也展現獨特的地理意涵,可從中探見歷史文化。

玉山是布農族與鄒族共同的聖山,布農族郡群稱為Usavih,形容山頂斜坡地形,鄒族稱為Patungkuonu,表示祖先原住於玉山之巔。本圖為玉山主峰(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楊湘文攝)
玉山是布農族與鄒族共同的聖山,布農族郡群稱為Usavih, 形容山頂斜坡地形,
鄒族稱為Patungkuonu,表示祖先原住於 玉山之巔。本圖為玉山主峰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楊湘文攝)

傳統語言傳遞原民生活智慧

玉山國家公園自74年成立管理處迄今(以下簡稱玉管處),113年4月10日舉辦39年處慶,以新書《山林族語—玉山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傳統地名與文化意涵》宣揚守護玉山山長地久的精神。歷經篳路藍縷的草創時期,玉管處積極落實國家公園保育與教育推廣,及原住民相關的研究調查、文化保存與推廣。

玉管處以新書《山林族語—玉山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傳統地名與文化意涵》宣揚守護玉山山長地久的精神(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玉管處以新書《山林族語—玉山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傳統地名與文化意涵》
宣揚守護玉山山長地久的精神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玉山國家公園橫跨花蓮、高雄、南投、嘉義4個縣市,是臺灣陸域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園區與布農族、鄒族的傳統生活領域高度重疊,在漢人、日人進入之前,這片遼闊的山林早已是布農與鄒的先祖馳騁徜徉之地。時代遞嬗,更多人群接觸並進出這一片山林。

傳統地名是人與地方情感連結的重要媒介,也反映了各時期生活周遭的地理環境、人文活動,玉管處於110年起啟動「玉山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地區傳統名稱與文化意涵調查計畫」,邀請臺東大學教授海樹兒.犮剌拉菲(Haisul Palalavi)實地調查、田野訪談,彙整資料出版專書。

玉管處啟動「玉山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地區傳統名稱與文化意涵調查計畫」,邀請臺東大學教授海樹兒.犮剌拉菲實地調查、田野訪談,彙整資料出版專書。本圖為沙里仙溪傳統地名分布圖(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玉管處啟動「玉山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地區傳統名稱與文化意涵調查計畫」,
邀請臺東大學教授海樹兒.犮剌拉菲實地調查、田野訪談,彙整資料出版專書。
本圖為沙里仙溪傳統地名分布圖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海樹兒.犮剌拉菲本身為布農族,且熟稔布農族語言及文化,是原住民第一位民族學博士。玉管處的調查計畫涵蓋全園區,先從西部園區再到東部園區,以園區濁水溪、高屏溪及秀姑巒溪三大水系溪流流域為單元,試圖追溯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各原住民族所留下的傳統地名文化意涵。

海樹兒.犮剌拉菲花了2年時間,從文獻和口傳兩個途徑下手,並且深入部落,不斷在山上與山下之間調查、紀錄與整理,留下拾綴歷史的努力身影。

鄒族魯富圖群耆老P asu ’e Usaiyana (文進光,圖右) 接受海樹兒.犮剌拉菲教授的訪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鄒族魯富圖群耆老P asu ’e Usaiyana (文進光,圖右)
接受海樹兒.犮剌拉菲教授的訪談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玉山曾是鄒族及布農族人生活領域

海樹兒.犮剌拉菲教授進行耆老訪談、現場調查與文獻蒐集,對照山川、山頭、舊社、耕地找出緣由或相關的故事、神話、傳說,並將這些地名以現行拼音「還原」成布農語或鄒語。

玉管處分享,園區內部分解說牌有介紹原住名地名及其拼音,但卻不一定能從漢字或拼音了解箇中典故,《山林族語》的誕生,讓大家能進一步了解地名的意涵或故事。玉山處處是族人舊社遺跡,也留下具有人文環境、生態意義的傳統地名,藉由《山林族語》,可引導年輕世代去理解過往歷史。

以玉山的念法為例,大部分布農族郡群稱玉山為Usavih,巒群則念Saviq,另部分巒群人稱玉山為Tungqu saviq,以凸顯高山的陡峭與高聳。鄒族稱玉山為Patungkuonu,實際上Patungkuonu是指玉山及八通關一帶;而依據luhtu(魯富圖)群族人的說法,Patungkuonu源自鄒族語Fatukuadi,fatu是「石頭」,kuadi是「鬼」,因為當地都是石塊,寸草不生。

鄒族稱玉山為Patungkuonu,實際上Patungkuonu是指
玉山及八通關一帶。Patungkuonu源自鄒族語Fatukuadi,fatu是「石頭」,kuadi是「鬼」,因為當地都是石塊,寸草不生。本圖為八通關山景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金科國際多媒體公司攝)
鄒族稱玉山為Patungkuonu,實際上Patungkuonu是指玉山及八通關一帶。
Patungkuonu源自鄒族語Fatukuadi,fatu是「石頭」,kuadi是「鬼」,
因為當地都是石塊,寸草不生。本圖為八通關山景觀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金科國際多媒體公司攝)

玉山國家公園的傳統地名多數為布農族語地名,命名依據包括緬懷故鄉而以原居住名為地名、人物(名)、地形地貌、傳說故事、植物、身體行動、方位、動物、器物⋯⋯等,另也會沿用異族(政權)使用過的地名,或因當地資源或人文現象而以新創詞或擬聲詞等方式命名。與植物有關的地名是最多的,如沙里仙溪的U’izuk(柚子)社、郡大溪的 Usizu(月桃)社等。

地名也會重複出現,重覆出現最多的地名是「Dahdah郡群發音/Daqdaq巒群發音(溫泉)」,布農族語意為「舔」,屬於擬聲詞,因為溫泉露頭是珍貴的天然鹽鹼地,許多動物會前來攝取鹽分,動物喜歡來此地「舔」。如南投郡大溪上游Dahdah(溫泉)社、陳有蘭溪上游Dahdah(樂樂溫泉)、花蓮拉庫拉庫溪Daqdaq(拉古拉/轆轆)等。

玉山園區知名景點塔塔加鞍部在布農族語稱Kansihsihan,是「鹿跳下去的路徑」的意思,水鹿從高處跳下,鹿蹄碰觸摩擦碎石發出sihsih的聲響。另東埔布農族人的口述中也提到,他們也稱塔塔加為Sahsah(沙哈沙哈)。

地名經由部落耆老解說,更顯生動有趣,宛如身歷其境。地名是重要的生活資訊,隱含一個地方的環境特色、開發經過或人文歷史等;《山林族語》記載了族群與玉山密不可分的地緣關係,加強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

Kansihsihan(塔塔加鞍部)是「鹿跳下去的路徑」的意思,水鹿從高處跳下,鹿蹄碰觸摩擦碎石發出sihsih的聲響。本圖為塔塔加鞍部景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楊湘文攝)
Kansihsihan(塔塔加鞍部)是「鹿跳下去的路徑」的意思,水鹿從高處跳下,
鹿蹄碰觸摩擦碎石發出sihsih的聲響。本圖為塔塔加鞍部景觀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楊湘文攝)

新書展現「溯源」與「還原」精神

原住民文化的歷史、神話大多靠口述、歌謠傳承下來;語言跟文字基本上是不同系統,念與寫的拼音可能不同,《山林族語》彙整了文獻和口傳資料,並將地名以現行拼音「還原」成布農語或鄒語。

為使讀者能閱讀流暢,《山林族語》以生動及具故事性的方式呈現,藉著系統性梳理與豐富的圖文內容,期望能重新開啟國人的視野,由歷史、族群、生活等途徑再次認識玉山國家公園。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