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3年九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山海情書

一呼百應,為牠們找家 - 寄居蟹媽媽黃淑凰

第1頁,共1頁
墾丁常見寄居蟹/許嘉軒 提供
墾丁常見寄居蟹/許嘉軒 提供

受訪者/墾丁青年活動中心資深員工 黃淑凰

大約14年前,我像平常一樣帶著鐵夾和垃圾桶前往海濱步道,一邊散步一邊清理垃圾,途中注意到一隻穿著瓶蓋的寄居蟹,我一時好奇,便順手將牠放入垃圾桶裡,打算帶回辦公室跟同事分享,但因我過度的搖晃,牠竟從瓶蓋晃了出來,蜷縮在垃圾桶的角落。我自責難過地想:「如果牠因此死掉了該怎麼辦?」當我靜止不動時,牠又將瓶蓋穿回身上了。我見狀立刻轉身回到草坪上,將牠放回原處。從一時好奇到心生惻隱,只是一念之轉,卻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在這件事不久後,有次我和女兒同行,再度看到穿戴瓶蓋的寄居蟹,女兒問我:「為什麼寄居蟹要穿著瓶蓋?好可憐!」我卻答不上來,當下也被孩子憐憫的言語觸動,正是因為海灘上的貝殼被遊客撿走,所以寄居蟹無殼可換,只得鑽進人類留下的垃圾。

我並非專業的研究員,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寄居蟹,於是透過青年活動中心發起募集貝殼的活動,遊客只要帶7顆貝殼過來,就可換取住宿折扣優惠。但我們也設下限制,必須是過去在海邊撿拾的貝殼,或海產店吃剩的螺殼,不可刻意撿拾、不可去商店購買。

為寄居蟹打造的快樂天堂/黃淑凰 提供
為寄居蟹打造的快樂天堂/黃淑凰 提供
換殼中的寄居蟹/黃淑凰 提供
換殼中的寄居蟹/黃淑凰 提供

歡迎來我家倒垃圾

我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宿舍後方、距離海邊700公尺的空地圍設「快樂天堂」,放入募集的貝殼,希望吸引寄居蟹來換殼、安心成家、快樂長大。當時大家都笑我傻,所以我選在2011年4月1日愚人節發起「寄居蟹安心成家」活動,就把自己當成傻瓜試試看。

從快樂天堂成立以來,我已經習慣每天早、中、晚觀察寄居蟹的生態習性。墾丁常見的凹足陸寄居蟹、藍紫陸寄居蟹、短腕陸寄居蟹,甚至是保育類的椰子蟹,都成了這裡的常客。

有一次,我在快樂天堂看到一隻穿著藥瓶的大型寄居蟹,牠四處兜兜轉轉,一直找不到適合的貝殼,所以又返頭跑回樹林裡。當下我很難過,便另外挑選幾枚大型貝殼放入,隔天一早去看,牠已經把貝殼換走,將藥瓶留在原地。每次收到寄居蟹換殼留下的塑膠瓶蓋、玻璃瓶蓋或沖天炮蓋等垃圾,都會讓我痛心難過,因為這些物件是不該出現的,也很擔心牠們受傷,一方面又很開心牠們找到新家。我想對牠們說:「歡迎來我家倒垃圾!」

還有一次,我看到一隻寄居蟹東找西找,遲遲不肯換殼,起初我不明白為什麼牠執意要找比自己身形更大的貝殼?直到換殼那刻,我才發現牠是一隻抱卵母蟹,必須連同懷中卵團搬入新家。這一幕讓我感動得差點掉淚。

清洗發臭的貝殼也不以為苦/黃淑凰 提供
清洗發臭的貝殼也不以為苦/黃淑凰 提供
熱心民眾送來貝殼/黃淑凰 提供
熱心民眾送來貝殼/黃淑凰 提供

雖然維護快樂天堂很辛苦,需要定期拔草、清掃落葉、清洗貝殼、忍受蚊蟲叮咬,也常常為了觀察寄居蟹而長時間一動不動待在原地,但只要看到寄居蟹成功換殼,所有辛苦都會煙消雲散。

募集而來的貝殼都必須清理過才會放入快樂天堂。由於殼內仍有殘餘螺肉,所以必須浸泡水中1~2個月,殼中肉會慢慢腐爛,並且飄出蟲隻、散發臭味,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清理這些貝殼是件苦差事,但轉換視角之後,我看見寄居蟹會吃因貝殼內腐肉而長出的蟲及喝水,且玩得不亦樂乎,這時便會想:「你們都不嫌棄了,我這點辛苦也不算什麼。」

清洗貝殼的時候,常有數十隻寄居蟹在我腳邊走來走去,彷彿我在溪邊洗衣,孩子們在一旁玩水,非常有趣。有次一對夫妻走了過來,好奇地蹲下觀察寄居蟹,沒想到原本還聚集在我腳邊的寄居蟹,竟紛紛往樹林跑去,一下就消失無蹤。或許是因為牠們已經熟悉我的氣味,所以才願意在我身邊換殼、自在地玩耍?

生動的解說吸引大小朋友聆聽/黃淑凰 提供
生動的解說吸引大小朋友聆聽/黃淑凰 提供
裝滿寄居蟹「舊家」的皮箱/黃淑凰 提供
裝滿寄居蟹「舊家」的皮箱/黃淑凰 提供

一卡皮箱走全臺 推廣環境教育

寄居蟹在成長過程必須多次換殼,合適的螺殼能保護柔軟的腹部、躲避掠食者、在繁殖時護卵等,因此換殼是攸關生存的行為。適合寄居蟹的貝殼是以順時鐘右旋的螺殼為主,能夠與寄居蟹身體牢牢密合。

然而,墾丁的大型貝類如蠑螺被大量採捕成為餐廳料理,食用後剩下的螺殼也被當作垃圾處理,再加上遊客到海邊觀光,經常會撿拾貝殼作紀念,以致海岸上可供寄居蟹利用的貝殼愈來愈少。

因為上述因素,寄居蟹只好馱負不合身的人類垃圾或自然物,比如瓶蓋只能罩在身上,容易脫落,當寄居蟹行走時便可能被其他生物咬傷;恆春半島常見的瓊崖海棠果殼,以及非洲大蝸牛的外殼,也都會被寄居蟹取來使用,但由於寄居蟹平常會爬樹,這些太輕、太脆弱或口徑尺寸不合的外殼,往往無法達到保護作用。螺殼數量減少,不但成為限制寄居蟹族群大小的因素,取用不適合的外殼也可能反過來傷害寄居蟹。

我到臺灣各地巡講時,總是拎著一個類似墾丁大街賣紀念品的皮箱,裡面裝滿我在快樂天堂蒐集來的物品,包括沖天炮的口蓋、塑膠蓋、玻璃瓶蓋、養樂多瓶子、水管等,這些寄居蟹換殼留下的「紀念品」,正顯示人類的生活方式如何影響寄居蟹的生存狀況。

近距離解說寄居蟹生態/墾管處 提供
近距離解說寄居蟹生態/墾管處 提供
位於港口社區的快樂天堂/墾管處 提供
位於港口社區的快樂天堂/墾管處 提供

與社區手牽手 打造快樂天堂

起初,我只在青年活動中心和在地學校推廣保育寄居蟹的觀念,但我慢慢意識到不能只關起門來宣導,因此也去社區和企業進行推廣。恆春半島環海,幾乎每個社區都有寄居蟹或陸蟹的保育課題,為了擴大保育成效,我開始與南灣、大光、滿州、港口、里德社區合作,一起推動寄居蟹生態保育。

過去有些居民會去碾米店買炒過的米糠,在沙灘上灑米糠設置陷阱,吸引寄居蟹前來食用,等到寄居蟹大量聚集時,獵捕者就會一次打包帶走。如今透過環境教育的推廣,相關情形已有改善,社區也成立了巡守隊維護生態環境。

港口社區則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在社區的海岸與港口吊橋下方設立快樂天堂,這兩個地點遊客多,也是夜觀螃蟹的熱點,現在居民帶夜觀活動時都會順道讓遊客觀察寄居蟹換殼,達到環境教育目的。

另外,墾丁國小鵝鑾分校校區及校外的海岸、砂島,甚至是以草原生態為主的墾丁牧場,現在也都設有快樂天堂。雖然寄居蟹會在海邊釋幼,但平常會在陸上生活,所以即使距離海岸有段距離,也能吸引寄居蟹前來換殼。

大小朋友在情人灘上觀察寄居蟹/黃淑凰 提供
大小朋友在情人灘上觀察寄居蟹/黃淑凰 提供

生長出為環境發聲的勇氣

有次,受邀到屏東公館幼兒園分享寄居蟹的故事,搭配影片播放每個孩子都聽得十分專心,但活動結束後,園長請他們在圖畫紙上畫出寄居蟹時,他們完全不知如何下筆。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實際接觸寄居蟹的經驗,光聽故事、看影片是不夠的,還需讓他們親自體驗才會有所感受。

因此我建議園長找一天帶孩子們來墾丁進行戶外教學,讓他們親眼看見、觸摸到生活在海岸林的寄居蟹。隔年,這一群孩子真的前來快樂天堂,我不但跟他們說故事,更帶他們到寄居蟹棲息的情人灘,讓他們透過五感仔細觀察寄居蟹。這次,孩子們回到幼兒園後,都能將感受化為圖像,清楚描繪出寄居蟹的外殼、腳、觸鬚和眼睛等細節,讓人非常感動。

推廣寄居蟹保育多年後,我也開始收到一些回饋。有位媽媽告訴我,她帶著國小二年級的女兒到海邊觀察寄居蟹,看到有人正在撿貝殼,個性內向怕生的女兒竟鼓起勇氣走到陌生人面前,告訴對方:「請你不要撿貝殼,因為那是寄居蟹的家!」當她為了寄居蟹而跨出那一步時,就已經開始為生態環境發聲了,我相信這個孩子長大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尊重生態,並為保育盡一份心力的人。

鏡頭記錄下食蟹獴食用寄居蟹的身影/黃淑凰 提供
鏡頭記錄下食蟹獴食用寄居蟹的身影/黃淑凰 提供
被食用後的寄居蟹殘骸/許嘉軒 提供
被食用後的寄居蟹殘骸/許嘉軒 提供

從快樂天堂到生態指標環境

驚喜的是,快樂天堂帶給大家的快樂不僅於此。兩年多前,我在快樂天堂發現外殼破碎、身體被吃了一半的寄居蟹,當下感到奇怪,以為是人為所致,或疫情期間客人較少,有猴子跑進來覓食。

為了查出原因,我便架設手機攝影,意外拍到食蟹獴從樹叢中找出寄居蟹,並將其叼到火山岩石板上敲破外殼取食蟹肉的情景,此後更多次觀察、拍攝到相關畫面。由於過去未有食蟹獴食用寄居蟹的紀錄,所以這項發現引起相當大的關注,並由學者許嘉軒博士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食蟹獴一般生活在乾淨的溪流環境,是低海拔生態指標物種,有族群在此生活顯示棲地環境良好。目前棲息在青年活動中心的食蟹獴族群已繁衍至第三代,約有十數隻,無論工作人員或進住的客人都可近距離觀察到此種珍貴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也顯示保育行動已從寄居蟹擴及更多物種。

快樂天堂不只是寄居蟹的換殼基地,也是人類與其他生物共享生活的地方,期待從墾丁開始的保育成效能擴散出去,未來臺灣沿海地帶都是寄居蟹和其他生物的快樂天堂。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