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3年十二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封面故事

為臺灣也為世界,走在守護生態的最前線 - 專訪國家公園署署長陳茂春

第1頁,共1頁
擁有豐富歷練,喜愛親近自然的陳茂春,接下首任國家公園署署長的重任/雪管處提供
擁有豐富歷練,喜愛親近自然的陳茂春,接下首任國家公園署署長的重任
/雪管處提供

近年,隨著國際針對氣候變遷、物種多元等議題日趨重視,我國政府也同步研擬相應政策。除了突顯出臺灣對環境負責任的態度,更是積極回應國人對於國土永續發展的期待,因此,經歷半個世紀發展的國家公園,終於在今(2023)年9月20日,升格為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帶領臺灣邁向生態大國的目標。

國家公園署歷經重重組改工作、正式掛牌成立,只是第一步,後續前進的步伐更有賴首任署長的擘畫與引領。曾主管陽明山、雪霸及金門等國家公園,並擔任過內政部主任秘書、參事兼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主任等職的署長陳茂春,不但在實務與法規上都有豐足的歷練,農家子弟出身的他,也因為成長經驗而深知土地生態之於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到任陽管處、雪管處時更養成長期登山、與大自然為伍的習慣,以至於就任籌備處主任後,坐回辦公室的他曾一度笑稱:「有點不太習慣。如果一週不到陽明山走走,身體好像沒辦法換氣似的。」

肩負做下決定的重任,最終成功於羅葉尾溪完成臺灣櫻花鉤吻鮭流放
/雪管處提供
肩負做下決定的重任,最終成功於羅葉尾溪完成臺灣櫻花鉤吻鮭流放
/雪管處提供

肩負責任的決定與承擔

陳茂春一路走過高山型、戰役史蹟及淺山遊憩等類型的國家公園管理之路,每每都能深刻地體會到臺灣這塊土地的特殊性與多元面向。「《國家公園法》在1972年實施,10年後,第一座國家公園在墾丁成立, 一路走到現在,臺灣已經擁有9座國家公園、1座國家自然公園、58處的重要濕地以及海岸地區,而這樣全面性的國土保育網絡竟能同時包含高山、郊山、海洋、濕地,乃至都市型、史蹟型等形式,自然與人文都不偏廢,這份累積至今的成果真的非常不容易。」陳茂春語重心長表示:「因為我都身在前線處理實務,更清楚這個網絡的重要與脆弱。」

要保存國家公園豐富多元的人文生態資源的同時,也必須面對緊密的人與土地的關係。這些課題與挑戰各不同,但陳茂春每一次都是親臨現場,與問題、抉擇直球對決,其中壓力不可謂不大。

陳茂春任職過的三座國家公園各具特色: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硫磺噴氣孔
陳茂春任職過的三座國家公園各具特色: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硫磺噴氣孔

「我兩度進出陽管處都必須面對棘手的案子,比如97年的菁山櫻花度假村違建案,還有102年劉政池的土地違建案。而98年在雪管處時,與南山部落共同合作在羅葉尾溪流放臺灣櫻花鉤吻鮭,沒想到氣象預報說隔天颱風入境,但我們還是決定繼續執行計畫。究竟要不要做,做了以後會如何,都要有一個決定與承擔。」

他認為,如何在生態保育、環境永續以及人之間取得平衡,或是投入資源後究竟能否得到成果,這過程中的拉扯無法避免。正因為經歷過這些交涉、掙扎,自己更清楚地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且事在人為,也體會到環境問題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每一位公民都必須意識到自己對臺灣這塊土地有一份責任與承擔。

陳茂春任職過的三座國家公園各具特色:雪霸國家公園的高山稜線
陳茂春任職過的三座國家公園各具特色:雪霸國家公園的高山稜線

集結資源拓展保育之傘

人類的足跡確實已過於氾濫,對環境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因此國家公園的首要任務便是保育–保護多元物種的生態場域,也要盡可能重建瀕臨絕種物種的生物棲地,這些實務的研究、執行,在3座國家公園管理處走過9年的陳茂春一樣沒有缺席。

「我在雪管處便推動過觀霧山椒魚研究,也見證過棲地復育的成功。觀霧山椒魚是非常稀有罕見的活化石,在臺灣竟然有這種屬於寒帶物種的生物存活,非常不可思議,但隨著環境變化,也可以想見牠們正面臨瀕臨絕種的處境。」

因此在2012年,雪管處在陳茂春帶領下,於觀霧遊憩區成立國內第1座以觀霧山椒魚為主題的生態中心,希望讓民眾有機會瞭解到山椒魚的習性與生態環境,進而知道保育這類物種的重要性。後來,更多的山椒魚研究進一步擴大,雪霸、太魯閣、玉山等3個管理處攜手合作,讓國家公園對物種保育的重要成果能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陳茂春任職過的三座國家公園各具特色:金門國家公園的戰地風情
陳茂春任職過的三座國家公園各具特色:金門國家公園的戰地風情

如今,國家公園署成立,代表陳茂春與團隊擁有更多資源來編織這片保育網絡。雖然業務才剛起步,但陳 茂春心中早已有藍圖:「國家公園已經有40年的保育研究基礎,其中臺灣櫻花鉤吻鮭的復育就是最成功的範例,未來我們將更進一步提出以國家公園為核心,進行跨域保育的合作計畫。」

他預告,這樣的模式也會擴及到其他重點物種,如在臺灣黑熊的保育方面,未來便預計結合玉山、雪霸、 太魯閣等管理處,以及相關部會機關如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各縣市政府農業局、原民會等,再加上民間保育組織如臺灣黑熊保育協會、園區周邊部落等力量,一起加入編織網絡的行列,來大幅增加物種棲地的完整性和連通性,讓管理、保護的作用更加全面、有效。「其他如山椒魚、紫斑蝶等計畫,也都將運用這種跨部會與民間共同合作的複合型框架來推動實行。」

身上帶有點點星芒的觀霧山椒魚/雪管處提供
身上帶有點點星芒的觀霧山椒魚/雪管處提供

來自遠古的活化石─山椒魚

山椒魚並非魚類,而是兩棲類生物。牠們是一種大約生存於1億8千萬年前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在臺灣,目前多出現在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多半生活於較寒冷的溪澗兩岸,或是潮濕的落葉底層、岩石縫中。

山椒魚以節肢動物為食,幼時以鰓呼吸,發育成熟後改由肺部呼吸,並可離開水面生活。由於生活環境有其侷限性,棲息地森林過去遭到砍伐破壞,現已屬於瀕危動物。臺灣目前有5種山椒魚包括:楚南氏山椒魚、臺灣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觀霧山椒魚、南湖山椒魚。

國內第一座以觀霧山椒魚為主題的生態中心/雪管處提供
國內第一座以觀霧山椒魚為主題的生態中心/雪管處提供
生態中心內詳細介紹觀霧山椒魚生態與棲地資訊/雪管處 提供
生態中心內詳細介紹觀霧山椒魚生態與棲地資訊/雪管處提供

串連山海保護網

觀霧山椒魚、臺灣櫻花鉤吻鮭、臺灣黑熊等,不只是臺灣珍貴的特有物種,牠們與其他物種的永續生存, 也意味著一個完整、具多樣性的生態是否健全。一直以來臺灣的國家公園以國土資源保育為己任的經營方針,以多年成果及未來行動持續回應2022年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辦的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核心理念–朝2030年「阻止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里程碑邁進,確保實現2050年「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同願景。

「我們這麼多年來努力的方向是對的,而我們也能夠很快回應這項國際趨勢。」陳茂春自信說道。大會後,多國更齊心共同推動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架計畫,該計畫特別強調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希望透過保護區系統以及OECM(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地區保育措施)等機制,到2030年前,讓全球至少有30%的陸地、內陸水域、沿海、海洋生態可以被有效復育,而國家公園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志工參與觀霧山椒魚棲地營造工作/雪管處提供
志工參與觀霧山椒魚棲地營造工作/雪管處 提供
於觀霧山椒魚試驗棲地舉辦趣味紙芝居說故事活動/雪管處提供
於觀霧山椒魚試驗棲地舉辦趣味紙芝居說故事活動/雪管處提供

因此,國家公園署的任務不只有繼續維護國家公園範圍內的生態環境,「由於《濕地保育法》、《海岸管理法》被納入本署的管轄範圍,全國的濕地與海岸經營管理也將被整合進新一代的國家公園系統中。代表這次的升格不只是機關位階的提升,更讓我們站上一個新高度,擁有更多的資源來擴大臺灣的國土保育系統,將全國境內不論海陸的生態環境都納入保護網中。」長期在前線面對實務問題的陳茂春,很清楚此番提升代表著政府對於生態完整性及連通性的高度重視。

陳茂春也語重心長地說明過去執行業務時遭遇的困 境,指出臺灣四面環海,現在國家公園署管轄的整體海岸面積共142萬2,144公頃,濕地面積有4萬2,699公頃,「這是非常大的範圍」。可是過去在經費、人力都不足的狀況下,濕地與海岸地區的保育工作往往只能以審議計畫的工作形式為主,也得用委託或補助其他單位的方式進行相關工作,對國家公園來說,其實有些力有未逮,「明明想做得更多、更好,卻礙於缺乏資源而力不從心。但現在不一樣了。」

超過 140 萬公頃的海岸面積影響臺灣保育工作甚鉅(圖為佳樂水軍艦岩)/陳忠能 攝
超過 140 萬公頃的海岸面積影響臺灣保育工作甚鉅(圖為佳樂水軍艦岩)
/陳忠能 攝
國家公園與居民、原住民之間維持良性互動,才能讓生態與社會共生共榮(圖為七股潟湖漁業活動)/台管處 提供
國家公園與居民、原住民之間維持良性互動,才能讓生態與社會共生共榮
(圖為七股潟湖漁業活動)/台管處 提供

他躍躍欲試地構思國家公園署的未來,將努力爭取到更多的人力及經費來進行重要的濕地與海岸地區的實質經營管理,讓國家公園的保護網繼續向外擴展至全臺的重要濕地與海岸。不只重新整理布局,使高山、淺山、濕地、海岸到海洋的保育軸線可以有效連結起來,更希望所謂的實質治理,能夠全面包含這些服務,比如經營管理、遊憩規劃、解說宣導、夥伴關係、國際交流等業務。

「因為我們很清楚,保育不會只是一個機關、一個團隊的使命,臺灣的每一寸國土都是屬於國人的,每個人都肩負一份保護環境的責任,這份責任要怎麼背得久、背得遠,關鍵就在於大家是否能夠好好地認識這塊土地。所以我也非常贊同《國家公園法》的宗旨,就是希望提供國民育樂與研究學習的管道,用正面積極的態度,來引導民眾與大自然共生共榮。」

舉辦研討會促進各國家公園間的夥伴交流(左:張隆盛;中:陳茂春;右:林益厚)/雪管處 提供
舉辦研討會促進各國家公園間的夥伴交流
(左:張隆盛;中:陳茂春;右:林益厚)/雪管處 提供
放流的臺灣櫻花鉤吻鮭於乾淨的溪水裡悠游/雪管處提供
放流的臺灣櫻花鉤吻鮭於乾淨的溪水裡悠游/雪管處提供
經過與相關單位努力溝通協調,終於拆除溪流上的攔砂壩/雪管處提供
經過與相關單位努力溝通協調,終於拆除溪流上的攔砂壩/雪管處提供

政府、社區、企業三結義

從陳茂春的言談中,可以感受到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但他也深知,人與人之間相處與合作的契機是極為必 需的,一個人絕對無法用一己之力成事,必須懂得傾 聽、溝通、串連。他回想自己在國家公園走過的這些 年來,與當地民眾之間的磨合與連結,雖然其中的過 程很不容易,但成果往往使他一回想起便綻出笑容。

「過去雪管處為了改善臺灣櫻花鉤吻鮭的棲地,不只 拆除攔砂壩等人工設施,也積極協調,停止七家灣溪 沿岸的農業活動,以避免汙水繼續汙染水質,並徵收 達 8.1 公頃的土地來進行生態復育。但這樣的努力還 是不夠,因此我們又與當地的環山、南山等原住民部 落共同合作,組成保育巡守隊。」

其實這些工作當初推展得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但彼 此心中都明白,如果環境沒有改善,土地也無法支撐 人的生活。「因此我們不斷溝通與嘗試,雙方都釋出 善意與理解,最後與巡守隊逐漸深化合作,他們的立場也從反對轉變為支持國家公園。」

雪管處人員進行臺灣櫻花鉤吻鮭放流/雪管處提供
雪管處人員進行臺灣櫻花鉤吻鮭放流/雪管處提供
尊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並促進其參與國家公園事務,是國際重要趨勢(圖為北賽夏矮靈祭)/雪管處提供
尊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並促進其參與國家公園事務,是國際重要趨勢
(圖為北賽夏矮靈祭)/雪管處提供

國家公園與當地部落的密切合作,不只有陳茂春這樁 親身實例,也有墾丁社頂部落的獵人經國家公園輔 導及培訓後,成為在地生態旅遊的導覽解說員;或是原本在玉山國家公園內施行慣行農法的布農族人,在玉管處的引導下,逐漸轉作有機農作等經典案例。

這些合作案例,其實也都是未來國家公園署將繼續執 行的方向與模式。陳茂春點出在生物多樣性框架中, 十分強調必須承認與尊重原住民族與地方社區的權利,確保當地居民在決策的過程中有充分、公平的參 與權,「他們的文化立基於這塊土地上是最長久的, 有其核心精神存在,我們一定要尊重與理解。雪管 處便曾委託研究過雪霸周邊北賽夏族的歲時祭儀,發現他們的淨溪祭與我們提倡的封溪護魚的理念是 共通的,沒有任何衝突。在守護這塊土地的立場上,我們都是夥伴關係。」

國家公園攜手萬海航運展開植樹造林計畫/萬海航運提供
國家公園攜手萬海航運展開植樹造林計畫/萬海航運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網仔寮汕植樹活動/萬海航運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網仔寮汕植樹活動/萬海航運提供

除了在地居民外,民間團體與企業同樣是國家公園署不可或缺的好夥伴。陳茂春以國家公園學會、地質公 園學會為例,感謝一直以來與國家公園一同致力於保育工作的神隊友。「而我過去在內政部擔任合作及人民團體司籌備處主任時,更深刻了解到這股民間團體的能量有多麼龐大,像是獅子會與扶輪社等,有些團體也確實加入保育行列,一起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力。未來我們會加深與這類社團的合作互動,在此基礎上積極對外串聯結盟,讓企業有機會理解、認同並實踐國家公園的理念。」

其實現在很多企業都已了解到,全球約有一半的GDP 產值必須仰賴健康的生態系,如果環境不斷遭遇破壞,生物多樣性持續流失,對許多企業來說無疑是重大的經營風險,沒有生態系支撐,企業也沒有生存的空間。「所以我們很高興,政府與企業可以共同理解到這份社會責任,一起成為保護環境的支柱力量。」

陳茂春再舉出近年國家公園與許多企業合作,共同推行復育、造林、步道維護等計畫的美好成果,「比如玉山銀行贊助玉山瓦拉米計畫、富邦銀行支持網仔寮汕沙洲搶救計畫等,如今都卓然有成。去年我們也與萬海航運簽署植樹造林備忘錄,預計種下40萬棵臺灣原生樹種,讓土地恢復盎然生機。日後我也希望將合作的內容擴大到各種保育研究的範疇上。」

你我這一代人的努力,將決定留下多少山海寶藏給後代/雪管處提供
你我這一代人的努力,將決定留下多少山海寶藏給後代/雪管處提供

讓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永續閃爍

談完對國內的展望後,陳茂春將目光放得更廣,進一步審視臺灣生態在世界上的特殊性,「我們都知道,臺灣位在北回歸線上,但綜觀全球來看,所有被北回歸線經過的國家、區域,大多數都是環境相當嚴苛的沙漠或草原地帶,比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塔爾沙漠、北美的墨西哥等。」反觀臺灣,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雨量充沛、林木繁茂,加上板塊擠壓形成的高山深谷,造就多樣化的環境,北半球不同的生態系縮影幾乎是以垂直的方式分布在這塊土地上,堪稱是「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

而這只是陸地的部分,臺灣還有更綿長的海岸線、更廣闊的海域。「由於周邊洋流的關係,臺灣也擁有非常豐富的珊瑚礁生態,不只為海洋提供充足的生態服務,讓近海的漁業資源不虞匱乏,也具有防波堤的效用,可以避免臺灣的海岸線長期遭到侵蝕。」不只如此,它更是一項極具潛力的觀光與研究資源

不論是高山型還是海洋型的國家公園,臺灣都擁有非常亮眼出眾的特色,足以作為臺灣獨有的品牌,積極向國際發聲、推廣,吸引更多外國人來訪、認識臺灣,並進一步成為一座對國際敞開大門、典藏量極為豐富的生態研究庫。「我認為,既然國家公園署已升格為國家的中央機關,向國際傳遞品牌價值的使命,自然是責無旁貸。」

9 月國家公園署揭牌後,宣告臺灣朝向生態大國邁進/國家公園署提供
9 月國家公園署揭牌後,宣告臺灣朝向生態大國邁進/國家公園署提供

全球環境正面臨巨變,每一個改進的步伐都刻不容緩,陳茂春很清楚國家公園署每一項在國內的作為,都須與國際接軌,一起合作解決更大的難題。而如今,氣候變遷及淨零排放的議題,是國際及國家重要的政策軸心,對此,國家公園署早已走在準備的路上了。

「這幾年關於氣候變遷的新聞,每每讓我看得觸目驚心。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主要是因為燃燒化石燃料,導致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增加,而人類使用土地的錯誤方式也造成過量的負荷。目前,國際上有超過 130 個國家宣布在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的氣候承諾目標,臺灣也在 2022 年 3 月正式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希望透過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的轉型工程,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策略。」

陳茂春希望同仁們能一同為國家公園的未來50年奠基努力/吳建旺攝
陳茂春希望同仁們能一同為國家公園的未來50年奠基努力/吳建旺攝

其中的碳管理計畫,就是由國家公園署根據自然碳匯的估算,並進行組織碳盤查,了解碳匯與碳排放的狀況之後,所擬定出來的內容。這是目前國家公園署與各管理處一起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正在進行的重要工作。這一切都不只是為了回應國際對全球環境永續的期待,也是為了接續臺灣過往 50 年的前人努力成果,來接棒打造國家公園系統的下一個 50 年。「我們生在臺灣、長在臺灣,我們的世世代代也都將在這座島嶼上生根,我們將為後代留下多少的自然與人文寶藏,就看我們現在所付出的努力了。」

談完這些嚴肅的課題後,陳茂春的神情稍稍放鬆,聊起一件往事。「過去多次加入各種保育研究與棲地復育計畫後,我才知道重建一個物種的生活史與牠們的棲地是何其困難的事。但正因為困難,所以我永遠都記得,當我們小心翼翼地翻開一處潮濕的石頭,看到觀霧山椒魚開始生活在那些復育的區域時,那份心情有多麼雀躍。」如今,陳茂春再度回到國家公園的崗位上為環境永續打拚,或許,就是為了讓那份喜悅繼續在未來實現。

何謂碳匯?

碳匯(carbon sink)是專門用來儲存二氧化碳的「倉庫」。地球上最天然的碳匯,就是森林、土壤、海洋。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最快,可以透過人工造林來增加儲存總量;而泥炭地、黑土、永凍土,或是透過肥料改善地力的農田土壤等,也能儲藏大量的二氧化碳;至於海洋生態如藻類、海草床、深海底泥、海底沉積物,乃至陸地上的紅樹林、濕地等處,都屬海洋碳匯,儲存總量位居首位。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