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3年十二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封面故事

我的青春在國家公園裡燦爛 - 10位資深同仁的時光故事

第1頁,共1頁
封面圖片
封面圖片
封面圖片
封面圖片
封面圖片
封面圖片
封面圖片
封面圖片

我的青春在國家公園裡燦爛

10位資深同仁的時光故事

一座國家公園的設立,除了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的存在,還需要一群無私奉獻的守護者。他們,是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同仁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奉獻青春與專業。以自然為師,讓他們選擇以國家公園為職場與志業,許多資深同仁都是從管理處籌備時期就投入其中,不知不覺已度過3、40個寒暑,許多人也在這裡成家,如今有了第二代接棒。

從高山到海洋,從戰地到濕地;從有形的建設,到無形的服務,他們守護著土地與生態,也守護著民眾的遊憩安全。從那個多數民眾對國家公園不了解、甚至誤解的年代,他們發揮專業,勇於面對挑戰,並以首開先河的創意,為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開拓前景。一路上見證相關政策法規的陸續完備,也見證民眾的保育觀念日益提升。因為他們的努力,讓越來越多民眾願意成為國家公園的夥伴,在國家公園署成立之後,繼續在這條守護生態與文化多樣性的道路上燦爛前行。

守望那一方故鄉的海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勞務工 陳榮祥

「如果當初墾丁沒有設立國家公園,現在可能連生計都有問題!」看著南灣海潮長大的漁三代陳榮祥,在墾丁國家公園草創時期就進入團隊,從守護遊客安全的海邊巡邏員開始做起,到現在負責訓練守護海洋的保育志工隊,30多年來,見證了臺灣親海、知海、愛海的海洋素養文化轉變過程。

為淨海志工們進行下水前安全講習
為淨海志工們進行下水前安全講習

年近60的陳榮祥回憶起與海為伍的童年,「家就在南灣那塊離海最近的站牌後面,門一打開即是大海,熟悉到只要看一眼,就大致上知道海流的走向、哪裡可能是離岸流及危險區域。」

海岸救援第一線

因此,熟悉墾丁當地海象、水文、海底地形的陳榮祥,在1980年代解嚴,海岸陸續開放之後,就加入墾丁國家公園海邊巡邏員(海巡員)的行列,「那時候墾丁知名的南灣、大灣、小灣等沙灘,一天可以湧入上萬名遊客,常常發生溺水事件,非常需要熟悉海象的在地人加入,或帶著外地來的新人認識這邊的海域環境。」

「我們會在離岸流危險區域加強警戒,最多派出3位海巡員,卻因為無法規可管,對於不願意離開的泳客或潛客只能採取道德勸說」,有些遺憾,陳榮祥現在只能娓娓道來,「有人執意從礁石跳水或在危險水域嬉戲,每每被大浪或離岸流捲走,甚至必須出動當地漁民協助救援,但不一定都能有好的結果。」幸好現在法規齊備,可以請警察直接開罰,水域教育普及後大家對於自身安全也較為重視,才減少了憾事發生的機率。

和國家公園警察一同執行夜間聯合巡查
和國家公園警察一同執行夜間聯合巡查

而說到趣事,同樣發生在解嚴後的1980年代,陳榮祥回憶隨著水域開放,各項新穎的水上遊憩設備陸續引進臺灣,該如何擬定檢驗標準或活動規範,讓眾人傷透腦筋。

當時已經調到觀光遊憩課的陳榮祥馬上成為救兵,「因為大家都沒見過,直說我最懂海,通通丟給我研究!」所以他常常得一個人和臺北的各部會長官開會,解釋每一種器材的用法及國外的相關規範,還得面對長官們的各種提問,詳細說明後再擬定方針執行。

兒子陳震軒亦加入國家公園服務行列
兒子陳震軒亦加入國家公園服務行列

保育有成,子繼父業

這幾年,陳榮祥轉而負責海洋保育的工作,訓練、率領一批海洋志工隊,每年分 3、40 次,潛入全長約 75公里的墾丁海岸線,進行有「海中熱帶雨林」美譽的珊瑚礁的生態監測及淨海工作,將覆蓋其上、會影響珊瑚礁生長的魚網清除,並將可能造成海水優養化的寶特瓶、家庭廢棄物等海底廢棄物帶上岸,「我們淨海也淨山,同時向遊客宣導保育觀念。」

淨海的過程中,陳榮祥發現這幾年棄置魚網有逐漸減少的趨勢,「表示我們向漁民宣導『與海共生』有成」,他笑笑說一開始可沒有那麼順利,早期和警察共同出海取締漁民使用流刺網或底拖網捕魚時,「漁民很生氣,石頭、棍棒齊飛,就向我們的船丟過來。」

陳榮祥和同事們花了很多年慢慢溝通,再加上漁民體認到因為長期過度捕撈,近海漁獲量明顯減少,建立種原庫及執行海洋保育工作有其必要性,於是約有65%的漁民接受輔導,轉型成為海域遊憩業者,在許可的水域經營水上活動,「還是要從教育著手,從小建立海洋保育觀念,才能改變在地人的想法。」

熱心付出的淨海志工們
熱心付出的淨海志工們

如今,過幾年即將退休的陳榮祥有子繼承衣缽,兒子陳震軒也跟隨他的腳步,進入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父子倆一起用愛海的心,守護故鄉這片湛藍的海洋

陪伴玉管處一同前進的布農族人們
陪伴玉管處一同前進的布農族人們

堅守山林的豁達之心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高山保育巡查員 方有水

從清理玉山到八通關的垃圾開始,方有水成為玉山的高山保育巡查員,待在山上數不清的日子裡,舉凡和族人溝通禁獵、限墾等相關規定,發生山難或急症的急難救助,也都屬於他的工作範圍,因著對玉山的深厚感情,他非常享受這些走在稜線之間的歲月。

「你知道嗎?我們那時候都被自己的族人罵是『國家共匪』!」身為布農族的方有水,是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第一批巡山員(現為保育巡查員),說起國家公園成立之初,因為會說族語,站在第一線勸導族人在國家公園範圍內不要打獵、開墾翻地要報備、燒雜草要申請等,總是被老人家罵得灰頭土臉,即使有警察陪同,長輩們罵起人來還是中氣十足、不留情面。

玉山是方有水的志業也是生活
玉山是方有水的志業也是生活

清淨山林的推手

但其實他們這批巡山員都是東埔的布農族青年,「除了我以外,他們都是獵人中的獵人」,方有水謙稱,「我自己的話,也有一塊地在國家公園裡面,所以要跟他們溝通這些保育概念,都要拿自己的例子來講。」即使如此,老人家的反彈還是很大,後來花好幾年才讓他們習慣報備流程,狀況才改善一些。

既然作為保育巡查員,除了與族內長輩溝通,當然還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早期須背起5、60公斤的糧食,每個月依不同路線進入山區15~20天,清除沿途的垃圾、拆陷阱、向山友宣導把垃圾帶回家,方有水搖著頭說,「我們在玉山國家公園成立之前,就受聘來清理玉山到八通關之間的垃圾,那時就很多人開玩笑說順著垃圾走就可以爬到玉山,絕對不會迷路。」

雪訓前的入山祈福
雪訓前的入山祈福

從小就在山裡生活,方有水相當著迷於山林間多變的色彩,所以當初有機會到城市討生活時,還是決定留在部落,「因為對玉山有感情啊!」由於他邊撿拾垃圾,也會熱心地義務導覽和推廣無痕山林的概念,山友們慢慢地也不好意思把垃圾留在玉山,自己帶下山。

參與山域事故救援
參與山域事故救援

高山救難,和死神搶人

正因為這份愛山的情感,曾經受過專業雪地救難及攀岩技術的方有水,只要有山難發生,如果剛好他在山上的管理站值班,總是衝第一,搶在黃金時間內去救人。

「以前的救難直升機沒辦法載運傷患或遺體,只能靠人力背下來。」方有水表示,玉管處曾經請教練傳授峭壁、困難地形、繩索等專業救援技巧,再加上從小就學習的布農族求生技能,讓他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前往現場,協助救援。

還記得曾有一次在塔塔加值班,遇上圓峰山屋山友通報緊急狀況,卻分不清是高山症或心肌梗塞,只說還有呼吸,他快馬加鞭趕到時已經回天乏術,「但還是要一個人把祂背下山,讓祂可以回家啊!」面對這些悲傷與挫折,也許因為是山裡長大的孩子,所以方有水特別豁達,「過了就不想了。」

但最近方有水開始反思一個問題:「應該如何從過去獵人的生活智慧中學習生態平衡?」他看到水鹿成群吃掉樹根,導致一部分樹木死亡,增加區域性落石、步道坍方危機,「布農族過去慶典時方能狩獵,以此控制生態循環,但現代社會有什麼方式能夠做到呢?」至今,他依然在尋找解答。

陽管處獲得第一屆政府服務品質獎,後排右一為陽管處秘書韓志武(張榮欽攝)
陽管處獲得第一屆政府服務品質獎,後排右一為陽管處秘書韓志武(張榮欽攝)

每個人生彎路都是好風景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秘書 韓志武

韓志武任職陽管處長達34年,舉凡保育研究課、解說教育課、企劃經理課、環境維護課、管理站、資訊室及秘書室等,幾乎每個單位都有過他的身影。從專業的保育領域,到原本不熟悉的國家公園規劃、工程建設、資訊管理業務,他都樂於學習、勇於面對挑戰,在不同職務轉換間看到人生新風景。

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38年來,韓志武幾乎都在陽管處服務,他笑說只有遊憩服務科沒有待過,幾乎所有單位的業務都曾參與其中。畢業於文化大學植物學系的他,回憶起剛到陽管處服務的頭兩年,當時個人電腦剛出現,他便主動學習,長官知道後便將他調到資訊管理室,賦予他資訊業務推展及製作陽管處網頁的任務。

從網站到步道,形塑國家公園樣貌

當時的網路是靠數據機與電話連線,速度只有56kb,每次連線都會聽見漫長的嘟嘟聲,資料只能以龜速上傳,「當時我覺得人生都快等掉了!」那一陣子他時常在家熬夜編寫網頁代碼,寫完上傳確認,不行再改,等待上傳時不經意抬頭一看,東方已漸白,陽管處第一代的網頁就在這樣的反覆修改中誕生,讓他相當有成就感。

韓志武說,資訊管理室不單負責資訊業務,也要辦理研考工作。除了每月撰寫管理處的研考內容,最艱鉅的部分是每年的「為民服務考核」,必須整理管理處過去一整年的業務並撰寫成報告書,「報告書有提到的,就要有原來的簽稿當附件作為佐證,相當鉅細靡遺。還記得有一次編寫完成已經將近半夜12點,影印店的老闆都等到快翻臉」。後來考核的成果受到內政部肯定,便提報行政院,讓陽管處榮獲第1屆政府服務品質獎。

以鏡頭捕捉陽明山之美(韓志武攝)
以鏡頭捕捉陽明山之美(韓志武攝)

而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一切尚在建設中的1989年左右,管理處由同仁組成步道小組,負責調查園區步道資源,選定設置解說牌及指示牌位置,同時各遊客服務站展示亦陸續建設完成,需撰寫文稿完善內容,因此步道小組成員依各自專業撰寫解說內容,韓志武即負責植物部分。當所有成果呈現眼前,心中不免感到激動。

韓志武於泉源里硫磺谷市集開幕致詞
韓志武於泉源里硫磺谷市集開幕致詞

長期耕耘,終見樹成林

從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至今,他也一路見證臺灣民眾生態觀念的提升。「早期大部分的民眾對於『國家公園』的認知很模糊,以為國家公園什麼都要管」,近40年來,民眾對相關法令的認識逐漸增加,對生態保育的知識觀念也有增長,陽管處的積極宣導終於喜見成果。

而被問到轉換不同單位的挑戰,為什麼從來未抗拒逃避?韓志武謙虛地說,換成別人應該也會這麼做,「我不敢說對陽管處有多大的貢獻,但最重要的是對得起」

身為國家公園資深的一份子,韓志武也衷心期盼國家公園署成立後,國家公園除做好「外部顧客」的服務,也要重視「內部顧客」──也就是一起守護國家公園的同仁。無論資歷深淺,大家一同承擔保護國家公園的使命,凝聚人心與熱情,無論在管理處的哪一個工作崗位,都能游刃有餘,在轉彎處看見新的人生風景。

居民擔任有機田區導覽解說
居民擔任有機田區導覽解說

以國家公園為師的學習之旅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聘用解說員 賴美麗

「如果我做過的事能對自然有所幫助、讓人印象深刻,就會讓我很開心!」賴美麗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一轉眼就超過30個年頭,從保育、解說到企劃相關業務都歷練過,她透過野放鳥類的過程,接收到自然力量傳達的悸動;有機轉作推廣感受到土地的生命,未來更希望在有限的力量中,讓更多人以國家公園為師,體驗大自然教室帶給你我的課題。

賴美麗接到老朋友打來的問候電話,表示在西寶種的有機蔬菜最近收成了,很甜、很好吃,想要送一些給她及同事們分享;每次聽到這樣的問候,她的心裡就湧起一股暖意,「我們真的就變成了好朋友,即使我已經不負責他們的業務,但是只要收成的季節到了,他們都會慷慨地分享蔬果給我。」

引入資源推動生態旅遊

時間回到2009年,賴美麗才剛結束協助太魯閣國家公園入口處的富世村、大禮部落、大同部落聯合申請原民會的六星計畫,從2006年到2008年,3個部落組織每年都可以共用100萬元左右的經費推動生態旅遊,「我們國家公園除了協助申請經費之外,也在遊客中心辦理部落音樂會及文化市集,帶動人潮,讓來訪的中外遊客瞭解與行銷在地原住民文化。」

不過,賴美麗發現一個問題,「單獨靠生態旅遊維生很困難,必須跟在地產業結合才容易成功。」因此她想到了轄區內中橫公路上還有零星聚落:西寶、洛韶和新白楊。

1960年東西橫貫公路開通後,政府為安置當時參與公路開墾的榮民,提供西寶、洛韶、新白楊的土地讓他們繼續墾殖以安家落戶,形成聚落。但居民的慣行農法使用化學肥料,與國家公園發展社區生態旅遊的目標相悖離,為了減少濃濃的刺鼻農藥味,也緩和農民和國家公園對土地利用的意見分歧與衝突氣氛,賴美麗開始在西寶、洛韶這2個聚落推動有機農業轉型,從生態旅遊理念培訓、友善耕作、有機契作等循循漸進,讓土地和人都可以自在呼吸

管理處積極舉辦居民座談
管理處積極舉辦居民座談

有機種植大挑戰

「萬事起頭難,尤其找第1家願意從慣行農法轉作有機最難。」賴美麗回想一家家拜訪農民的情景,當時太管處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農民轉作,然而「大家白天忙農事,晚上才能上課,好不容易敲到1位老師有空上山的時間,竟然沒有人來,讓老師空等。」

慈心的工作人員鍥而不捨,到每戶答應上課的農家「撈人」,這樣的毅力終於感動了當地的1位鄰長,願意撥出1塊地從有機轉型開始試種,「慈心為了強化農友信心,在轉型期就動員全國志工一起消費,讓大家相信『契作』可以帶來的穩定收益。」

賴美麗表示,就在農友、太管處與慈心彼此的互動與互信中,西寶跟洛韶願意加入有機種植的農戶家數逐漸成長到13戶,形成中橫公路上的有機生態村,整體種植面積達12.43公頃,其中的9.6公頃獲得綠色保育標章認證,且透過慈心基金會的契作、物流系統行銷與里仁門市的銷售,農民收益逐步穩定,並且開始嘗試發展社區生態旅遊。

有機高麗菜田區
有機高麗菜田區

有機夢慢慢踏實後,賴美麗心目中國家公園的拼圖裡 一直有一塊資源教室的藍圖,「導遊不再需要麥克風走馬看花介紹著倒背如流的簡介,而是帶著大家用雙腳、深度慢慢走進每一處值得停留的處所,以學習旅遊的方式,感受國家公園在地的自然或人文資源,和我一樣以國家公園為師。」

拍攝七家灣溪溪流環境工作紀錄照
拍攝七家灣溪溪流環境工作紀錄照

在方寸間盡賞雪霸之美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聘用解說員 俞錚皞

從平面到動態,在俞錚皞的規劃下,雪霸國家公園以一幀幀動人的影像,傳達出許多難得一見的故事。導演紮營守候多日,方才得以一窺廬山真面目的寬尾鳳蝶生活史;攝影及研究團隊從武陵到觀霧,來回尋找半年之久才現身的觀霧山椒魚,山林之美、資源之豐,都因此被完整記錄下來。

熱愛山林生活的俞錚皞,進入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已經31年了,歷經臨時遊客中心到正式遊客中心及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武陵及汶水遊客中心等規劃,每一座中心的目的不同,整體設計、功能、型態也有所差異,「以重新設計的汶水遊客中心2.0來說,因為改以遊客為導向,影像呈現就相當重要。」

攝影作品臺灣櫻花鉤吻鮭
攝影作品臺灣櫻花鉤吻鮭

傳遞珍稀美景,扎根山林教育

說到影像,這是喜歡攝影的俞錚皞最擅長的工作內容之一。在他進入雪管處的第1個10年,來來回回,踏遍了園區內的山林,拍攝到許多一般人見不到的畫面。

無論是激流中的臺灣櫻花鉤吻鮭或鯝魚、撐開飛膜由上往下滑翔的飛鼠、羽翼斑斕僅有高山可見的黃腹琉璃鳥與冠羽畫眉、結霜的高山針葉林等,都被俞錚皞轉為一張張幻燈片。

為了向下扎根生態環境教育,他開始邀請中、小學的自然、生物老師前來參訪、開設研討會,「播放這些大家前所未見的雪霸生態資源,往往能夠引起老師們的共鳴,進行更深入的討論,討論每種動植物相關的議題,再帶回去分享給學生。」

邀請呂光洋老師勘查觀霧山椒魚棲地環境
邀請呂光洋老師勘查觀霧山椒魚棲地環境

揭觀霧山椒魚面紗創先河

然而,雪霸的山林間仍隱藏著許多待解的千年生態之謎,就像是大家已經知道迷人的「寬尾鳳蝶」喜歡棲息在臺灣檫樹上,但是牠們究竟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才適合產卵和孵化,目前仍不得而知。

而1996年才在雪霸國家公園被發現的「觀霧山椒魚」,與臺灣現存山椒魚的體型、體色明顯不同,這1億8千萬年前活化石的生活史,依舊相當神祕,就連尋找牠的芳蹤都得耗費大半年時間。研究過程十分艱辛,但是解謎的過程也十分迷人,於是俞錚皞開始和國內導演合作拍攝紀錄片。

「臺灣的國家公園資源豐富,就應該要拍這些震撼人心的紀錄片!」俞錚皞表示自己首開先例,在2003年就說服當時雪管處處長林永發,以3年、9百萬的預算拍攝《尋找侏儸紀孑遺⸺觀霧山椒魚的故事》,創下國家公園紀錄片先例,「當然我也受到很多質疑,不過我找了很多Discovery頻道拍攝的生態影片證明,要拍出創新、有挑戰性的紀錄片,就要給導演合理的時間和預算。」

雪管處人文影片《泰雅千年》榮獲美國第41屆休士頓影展民族與文化獎項最高榮譽的白金獎/陳文彬導演提供
雪管處人文影片《泰雅千年》榮獲美國第41屆休士頓影展民族與文化獎項最高榮譽的白金獎/陳文彬導演 提供

導演也不負眾望,以該影片勇奪第40屆美國休士頓影展(WorldFest-Houston)「自然與野生生態類」的最高榮譽⸺白金獎、第30屆美國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電影藝術榮譽獎。之後,大家也認同這樣的理念,各自選擇國家公園內包括自然、人文等不同的主題拍攝紀錄片,留下許多珍貴映像。

俞錚皞全心投入雪霸影像紀錄,就是希望分享雪霸珍貴的資源,吸引更多人共同體驗在國家公園內翻山越嶺的暢快寫意,進而享受探索自然與人文驚喜的樂趣。

5 位同仁同時懷孕也是孫麗婷(中)難忘的回憶/張建騰提供
5 位同仁同時懷孕也是孫麗婷(中)難忘的回憶/張建騰提供

對鄉土的愛,一代傳一代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聘用解說員 蔡明松、孫麗婷

蔡明松與孫麗婷夫妻檔,大學畢業後不久就來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服務。他們用1/4的人生歲月,見證金管處從無到有的步履,連下一代也耳濡目染,踏上父母鍾愛鄉土人文的足跡。而他們夫妻倆生活與工作緊密融合的生命經歷,也是許多金管處同仁的縮影。

金管處的同仁,有許多像蔡明松與孫麗婷夫妻倆,工作在這裡,生活也在這裡。任職於解說教育科的孫麗婷笑說,「金管處有4、5對夫妻檔。2001年還有5位同事同時懷孕!」同仁們將青春奉獻給金門國家公園,大家的生命經驗相似,加上離島的環境單純,下班後的吃喝玩樂也時常一起行動,他們的下一代當然也是從小跟著父母在金門走跳。

1996年金管處處慶活動中同仁合影/林永進提供
1996年金管處處慶活動中同仁合影/林永進提供

齊心力摸索國家公園特色

現任職於企劃經理科的蔡明松回憶,金管處成立之初,為了大力宣傳金門,許多活動舉辦都開創風氣之先。2006年起辦理「金門健康路跑」,每年都吸引超過2,500名軍民參加,而後交棒給金門縣政府,更蔚為風潮,帶動日後金門馬拉松的盛大舉辦。

2008年起推動自行車生態旅遊活動,串聯各個必遊景點、傳統聚落,輪跡穿梭於古老巷弄及鄉間小道上,盡覽島嶼風情及戰地風光,也成為現在很多國內外遊客賞玩金門的最佳旅遊模式。「當時很多活動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學,最後能獲得好評,就很有成就感」,正因爲早期人力與經費不足,辦活動時要靠大家挽起袖子撩下去,群策群力、戮力同心,也因此凝聚了大家的向心力。

蔡明松從 1995 年金管處籌備期間就投身服務。當時金門剛解除長達40年的戰地政務,有1/4的土地規劃為金門國家公園。地區居民一方面期待中央撥款增進地方的基層建設,另一方面又擔心政府對開發建設的嚴加管控,對「國家公園」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生怕才揮別了軍管、又套上了一個無形的緊箍咒。

蔡明松、孫麗婷參與金門國家公園自行車生態樂騎活動/孫麗婷提供
蔡明松、孫麗婷參與金門國家公園自行車生態樂騎活動/孫麗婷提供
金管處於鸕鶿季舉辦賞鳥活動/孫麗婷提供
金管處於鸕鶿季舉辦賞鳥活動/孫麗婷提供

海島上的老聚落新生命

首任處長李養盛扛下這個艱困的重責,「李處長相當有魄力和遠見,用部門經費來補助私人修葺房屋,這在文資法補助概念尚未被普羅大眾接受的當初,幾乎是難以想像的事!」另一方面,金管處選擇聚落內具有代表性或型制較具規模的傳統古厝,積極與所有人溝通,以設定地上權的方式,由管理處負責建築修復及30年間的活化利用,30年後再將建築完整地交還給所有權人。這樣一來,不但化解民眾對於國家公園的反感,提升居民修復傳統建築的意願,也讓遊客能透過傳統建築民宿欣賞原汁原味的古厝之美,成為最佳的環境教育場域。

蔡明松津津樂道地說,第二任處長許文龍推出傳統建築委託經營民宿也是一大創舉,他協調交通部觀光局,將原本民宿管理辦法規定只能由自然人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的民宿,增加了離島地區可由當地政府或中央機關委託經營,如此一來,不但讓維修好的傳統古厝有了新的出路,吸引民眾願意整修傳統建築來經營民宿,使老建築煥發新生命,也帶動離島旅宿業朝向「深度旅遊」的方向發展,後來連江縣政府向金門取經,也在芹壁、津沙、牛角等閩北傳統聚落採用類似的經營模式,獲得了廣大的迴響。

因為同仁們對金門有著共同的熱愛,兩人在這裡也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詩情畫意的金門》一書就是由孫麗婷負責繪圖,同仁陳秀竹執筆賦詩撰文,「如果沒有金門國家公園的滋養,沒有同事的同心共賞,就不可能有這樣的作品問世」。

倆人感性地說,以前在臺灣工作,生活步調緊張,上班通勤也花費很多時間,回到金門,路程短了,人生卻長了,地方小了,天成的美景卻讓你心境更寬闊了。因為同在金管處服務的緣份,也讓他們倆人更堅定愛護這片淨土。

2019 年由海洋委員會舉辦東沙國際研討會,多位國際學者參訪東沙島
2019 年由海洋委員會舉辦東沙國際研討會,多位國際學者參訪東沙島

海洋保育先行者,別有天地在人間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技正 陳國永

《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技正陳國永形容,這句《詩經》的情境正是他在海管處工作的氛圍。在這裡,他與一群出色的同事齊聚一堂,共同擁有一個使命:保護這片美麗的海洋

回顧2002年在陽明山舉行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世界保護區委員會東亞地區第4屆會議,與會學者提及東沙群島附近的海洋資源豐富,極力促請政府將東沙島附近海域劃為海洋保護區,歷經多年努力,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終於成為臺灣首座海洋型國家公園,海管處也於2007年10月4日正式成立。使得海管處成為處理涉外事務的關鍵機關之一。

就在同一年,陳國永從高雄市政府海洋局調至海管處,展開了新的工作篇章。從那時起,他探究的領域由小變大,從棲地維護延伸至探討大氣與海洋環境因子的相互關係;從維護生物多樣性擴展至環境變遷的議題。這些經歷讓他深切體會到面對大自然下自身的渺小。

與夥伴同享浮潛之樂
與夥伴同享浮潛之樂

站在海洋保育的第一線

陳國永認為,海管處無疑是一個「先行者」的角色。「我們在海洋保育的議題上應該有宏觀的格局,他期盼同仁能夠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尤其當有海洋議題時,海管處的聲音應該是引領潮流,且最具影響力的。」

海管處不同於其他國家公園,除了負責科學觀測海洋生態,也關心國際事務,參與外國船隻的溝通、協調和救援工作。他們負責涵蓋東沙環礁、澎湖南方四島,及廣大海域範圍的海洋保護區的管理,並關注與北方三島、綠島所串連的生態廊道。此外,海管處除了以科學觀測海洋生態,也會將觀測數據提供給中小學做為環境教育使用。

一般民眾對國家公園工作人員的印象通常是環境的保護者,陳國永卻笑說,他在2014年派駐東沙管理站擔任主任時,可是經歷一連串驚險刺激和有生命危險的場景,「你能想像,被通知在三更半夜要登船,隨海巡署的大型船艦共同執行查緝違規跨界船隻的專案任務嗎?」

登船參與查緝、保育、救援行動,留下許多既驚險又印象
深刻的回憶
登船參與查緝、保育、救援行動,留下許多既驚險又印象 深刻的回憶

度過挑戰後的感恩與寧靜

有一次,他隨著海巡署人員登上盜採珊瑚和綠蠵龜的違規中國船隻,當時船上有多達15噸盜採的珊瑚必須押船回臺,且綠蠵龜也需要後送臺灣治療,過程中近2米高的風浪不時襲來,陳國永為確保同仁安全,決定親自參與後送任務,過程相當驚險,如果雙方沒有銜接好就可能會龜毀人滅。

他也曾經在東北季風強勁的天氣裡,從雷達觀測到一艘總噸數10,000噸的工作平臺船失控漂向環礁,預計不到3小時就會和東沙環礁相撞,當下心臟都快跳出來。

緊急通報船長必須緊急處置,並在相關單位協助下才及時化解危機,「這真是天助,不然一撞下去東沙環礁就像被咬過的蘋果,真的會缺一大口!」,但那種急迫感卻只有身在現場的人知道,「走出東沙島的勤指中心,看著大家一樣跑步、打球、祭拜大王廟,完全不知道剛剛發生什麼。」陳國永看到大家過著安全平和的生活,很慶幸有機會與好夥伴們一同化險為夷,也很享受這份「超人任務」的樂趣。

他最後引用了李白的〈山中問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描述他在海管處工作多年的內心感受。他希望海管處的同仁能享受到這份心中的寧靜,共同守護這片美麗海洋。

全程參與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暨行政中心建築硬體工程
全程參與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暨行政中心建築硬體工程

工程職人心中燃燒的保育靈魂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保育研究科科長 王建智

即使已經擁有16年公共工程實務的資深經歷,當王建智決定投入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草創團隊,擔任環境維護課(現為環境維護科)課長之時,就決定將自己歸零,秉持著「在地學習、學習在地」及「找到對的人來把事情做好」心態,以自然「平衡」出發,從工程思維成功轉化為保育思維。

「戒菸!」這是王建智給自己來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赴任的第一件事,「也是我認為做得最好、最正確的決定。」

他當時只有一個念頭,既然自己接下國家公園環境維護課課長一職,「如果還繼續抽菸,似乎不太符合這個職稱賦予自己的任務,還可能會被取笑,所以說戒就戒,從此再也沒有碰過香菸。」

勘查網仔寮汕沙洲現況
勘查網仔寮汕沙洲現況

國家公園應以自然解方為優先

也就是這樣的決心和毅力,讓王建智在踏入這座由地方催生而來的國家公園之後,以謙卑的心,重新學習台江的傳統文化及在地的想法。「像台江這樣的由下而上成立的國家公園,政策推動上遭到的阻力可能比較小,但如何化解雜音、兼容並蓄也是一門學問。」

他以前2年開始在網仔寮汕沙洲植樹造林行動為例,當原本保護七股潟湖生態的木麻黃逐漸枯死須補植時才了解到,「因為沙洲後面是無人居住的潟湖,無立即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施作排序比較後面,但是保護潟湖生態是我們的責任,沙洲退縮的危機無法等待,必須想辦法解決。」

王建智經由嘉義林管處(現林業署嘉義分署)建議,找到慈心基金會合作,以慈心多年海岸造林經驗,針對網仔寮汕沙洲特性,規劃適合的造林工法,再以企業捐贈樹苗的方式解決經費問題。

當時預計採取攔砂積沙、擴增沙洲,再以3年種下76,000棵樹,達到面海側補植、更新木麻黃防風林及新植耐鹽抗水的樹木的目標,內海側則以紅樹林擴增沙洲面積,再逐年種植耐鹽、防風、抗水的臺灣原生樹種,如黃槿、土沉香、林投等,達到以自然力緩解沙洲退縮的平衡之法,「很多人說我們是傻子,種下的樹苗被淹掉了2成,但是我們看到的至少還有8成存活,如果當初沒有種下那些樹,現在我們仍在原地踏步。」

與漁民互動溝通
與漁民互動溝通

人鳥共存的「在地學習」

另一個「在地學習」的例子,則是推廣多年的黑面琵鷺生態友善棲地營造。

王建智笑著說自己轉到保育研究科之後才知道,「原來黑面琵鷺吃的不是漁民養殖的虱目魚,而只是吃池子裡的下雜魚,這樣子要做到『人鳥共存』就比較好辦了。」

他找來了包括城西里里長嚴文正、七股區十份里養殖漁業產銷班長王啟森及返鄉青年邱創褘等3位「對的人」,以部分生態津貼獎勵或黑琵牌標章授權使用的方式,一開始先圈出約10公頃的範圍,分區配合虱目魚收成之後的魚塭休養期,保留一部分池水,以低水位維持自然感潮的濕地狀態,作為候鳥南遷過冬時期的覓食所在。

漁民發現如此作法不僅沒有損失,還能獲得津貼獎勵、兼顧自然環境,再加上從每年南返的黑面琵鷺中尋找熟悉的老朋友也是一種樂趣,陸續已有30多位漁民自主性加入,魚塭面積已經擴大到超過250公頃。台管處更進一步依據分區編號、設置站牌,讓愛鳥人士可以依據站牌上的月份逐候鳥而攝,串連成一張「生態友善綠色地圖」。

如今,只要鳥兒跟自己撒嬌或收到來自漁民的肯定,王建智就有說不出的感動,「這是一份志業與職業合一,讓我人生加分的工作!」

民眾參與探洞遊憩活動
民眾參與探洞遊憩活動

從排斥到相融,打造天人合一新天地

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 保育解說科科長 童基華

壽山自然國家公園全區約1,131公頃,鄰近高雄市區,生態資源豐富度及面積較其他國家公園小,園區內未劃設「生態保護區」,人跡踏及,早期曾有民眾一度在園區私闢休息區,因而衍生許多問題。現任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保育解說科科長童基華,從籌備之初就參與興建、行政與協調溝通,如今他樂見這個民眾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天地。

座落於忠烈祠旁的壽山山麓,由遊客中心、行政中心與保育研究中心組成的建築群。外牆飾以當地硓?石材,搭配植草綠屋頂,建物與環境融合為一,登上觀景平台,高雄美景盡收眼底。望著這座取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的建築,很難想像是由軍方閒置的壽崗營區打造而成。

落成的國家自然公園壽山遊客中心、行政中心與保育研究中心的建築群,隱身在大片綠意中(現屋頂形式已改變)
落成的國家自然公園壽山遊客中心、行政中心與保育研究中心的建築群,隱身在大片綠意中(現屋頂形式已改變)

就地取材的綠建築

童基華在自管處籌備之初就投入服務,至今已超過12個年頭。土木工程專業出身的他,當時也參與園區設施興建,他提到,在自管處成立前,壽山是由高雄市政府管理,起初自管處並沒有專屬的辦公室,管理權責由地方轉為中央後,開始尋覓地點,於2013年開始編列預算,從規劃設計、施工監造到完工等過程,整整花了4年。

「這塊區域是公告山坡地,需進行水土保持規劃,又是軍方閒置用地,基本上是以活化再利用的概念來興建。在開挖地基、滯洪池時有很多硓?石,就把它 他親近壽山多年的深刻感悟。打碎後再利用,等於是用『貼磁磚』的概念來鋪設外牆」。這些硓?石作為外牆隔熱,並融入高位珊瑚地質環境,讓行政中心化身大自然教室,成為融合在地元素的環境教育場所。

帶領學生認識遊客中心的咾咕石牆面,學習建築物的歷史紋理
帶領學生認識遊客中心的咾咕石牆面,學習建築物的歷史紋理

這棟綠建築蘊含著壽山從過去到現在的地理、歷史與人文,然而壽山自然國家公園這處天人合一的新天地其實得來不易。童基華回憶,壽山早期常有民眾在登山途中會私闢休息區,進行炊煮或種植蔬菜,甚至阻止其他遊客進入,不僅衍生垃圾與破壞生態等問題,也影響遊客權益。

壽山至今保留揹水奉茶文化
壽山至今保留揹水奉茶文化

與民過招,最終一同護家園

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成立後,從2013年12月就展開拆除私闢區的行動。「常常遇到民眾跟你玩躲貓貓,今天先假裝拆除搬走,過幾天又開始重新設置。甚至有人將私人炊煮用具用繩索綁在樹頭,垂吊在懸崖邊,也很難想像有人會將大型廢棄輪胎、流動廁所運到山上使用」,童基華笑說。

當年私闢區猖獗,產生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還曾有一次拆除77個私闢區的紀錄。童基華提到,由自管處同仁協同警察隊、廠商等人力,通常一天會排兩組人馬,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拆除清運。過程雖然辛苦,但讓他感動的是,期間聽到有很多民眾鼓勵打氣的聲音,也成為自管處的後盾,讓他們可以義無反顧地堅定執行。

有人之處,雖然有破壞,也有建設。早期壽山有許多由民眾自發設置的奉茶據點,供登山客喝茶解渴,因各據點設施狀態不佳,為保留揹水奉茶文化,自管處保留壽山3大奉茶站進行設施改造,提供優質環境並進行管理,將此良善的文化傳承下去。

在自管處承擔多項職務歷練,如今於保育解說科服務,童基華深深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尤其面臨極端氣候威脅,地球需要眾人協力維護,他希望從自己這個世代開始,盡一己之力好好守護環境,這也是他親近壽山多年的深刻感悟。

以夕陽景色聞名的高美濕地(游一志攝)
以夕陽景色聞名的高美濕地(游一志攝)

還給孩子美好的水鳥樂園

國家公園署濕地計劃科 科員 廖明珠

提及濕地保育景觀,想像中的畫面是白鷺鷥、黑面琵鷺在河口、魚塭覓食,招潮蟹在沙地大搖大擺走動。濕地是擁有生物多樣性及維繫生態平衡的寶庫,但當環境與經濟利益牴觸,就需要細膩的溝通。國家公園署濕地計劃科科員註廖明珠始終懷抱使命,為濕地保育藍圖努力奔走,期待將美好的水鳥樂園傳承給下一代。

廖明珠從2011年就進入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服務,當時《濕地保育法》尚未通過。那時候的濕地保育計畫是公告國家的重要濕地,以補助鼓勵的方式協助地方和團體從事保育工作。

直到 2015 年《濕地保育法》通過,將過去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定公告之國際級及國家級國家重要濕地,依法視同國際級及國家級國家重要濕地,每個保育濕地都要擬定保育濕地利用計畫。

台江國家公園內的潟湖景觀/台管處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內的潟湖景觀/台管處提供

傾聽、溝通,一起明智利用

廖明珠回憶,《濕地保育法》通過之初,法條對於民眾權益未必寫得明確精細,因濕地保育法施行前,雖透過補助方式進行濕地保育,但較少機會與當地民眾深入互動,以致民眾有誤解。

「那一次我們到台江國家公園舉辦七股鹽田濕地保育計畫草案說明會,外面抗議的民眾有上千人,比在禮堂聽說明會的人還多」,當時抗議民眾還對著剛完工的辦公大樓怒砸雞蛋,並將長官團團包圍,就是為了阻止法定程序通過,長官等一行人在警衛隊的保護下才安全離開。

經歷這些火爆場面,也讓城鄉分署的同仁日後更勤於與民眾溝通,更仔細地傾聽民眾心聲。她以桃園許厝港濕地為例,保育利用計畫規劃時,透過與漁民交流,了解民眾仍希望可以捕撈鰻苗,於是也將其納入許厝港重要濕地保育利用計畫中,另外協助經營管理之桃園市政府也提醒漁民妥善處理捕撈作業的廢棄物資材。

於高美濕地弄潮戲水的民眾(游一志攝)
於高美濕地弄潮戲水的民眾(游一志攝)

廖明珠有感而發地說,根據《濕地保育法》第21條的精神,是允許農漁業者在重要濕地內以不破壞生態的方式活動。「濕地保育的核心理念不單只是保育,更希望民眾一起思考如何明智利用(wise use)」。

感謝協助經營管理之桃園市政府這些年努力,將許厝港濕地建設為北臺灣最大的海岸濕地,同時保有當地漁業文化地景,並規劃濕地的水鳥樂園,引進生態旅遊的概念帶動觀光產業。

投入濕地保育工作至今,廖明珠深感「預防」的工作對保育環境更加重要,濕地多位於水系統之下游,中上游即應作好環境保護及污染物之總量管制等,否則等到下游再來保育,環境生態已遭受到波及。

廖明珠(前排左二)與城鄉發展分署海岸復育課同仁
廖明珠(前排左二)與城鄉發展分署海岸復育課同仁

廖明珠說,有時出國走一遭,就會發現臺灣很多地方的景色更是優美,如果能夠留給下一代這樣美好的環境該有多好。「身為一個母親,我想留給孩子一片美好乾淨的土地 」,而這也是她投身濕地保育工作10餘年的動力,希望守護這些碩果僅存的濕地,讓未來的孩子仍然能享受美好的自然。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