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4年九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封面故事2

數位遊憩,趣味在手 - 虛實整合,國家公園無界線

第1頁,共1頁
雪管處(張燕伶攝)
雪管處(張燕伶攝)
海管處提供
海管處提供
李可 提供
李可 提供

數位遊憩,趣味在手虛實整合,國家公園無界線

文/鄭之雅

在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新興媒體如雨後春筍 冒出,聽覺、視覺的表現與刺激,讓知識接收擺 脫了傳統的文字符號束縛,「閱讀」的定義隨著 五感增能更加開闊。

承續2024年夏季號的封面故事,數位科技除了大 力協助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育、復育的研究調查工 作,也激發了各個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創意,運用數 位科技將休閒遊憩、教育推廣緊密結合,加入風靡 大眾的益智活動:實境解謎、冒險故事、人文走讀、 抓寶等等,透過不同管道將遊客從線上的虛擬世界引 領入門,走進大自然之中。

例如:即時更新與互動性高的APP,是解說與教育推 廣工作的利器;身歷其境效果強烈的VR與3D模型, 帶民眾突破身體極限與地理疆界涉足到祕境之中;風格 活潑、選題靈活的主題短影音、Podcast製播,吸引更 多人迅速沉浸在生態知識系統之中,發掘國家公園裡蘊 藏的生物多樣性寶藏。

點開APP,盡展掌中乾坤

受訪者/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遊憩服務科技正 張維仁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解說教育科技士 張筱婉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科科員 黃貞雅

疫情解封後,國內旅遊景況漸漸復甦,愈來愈多人往山間或臨海遊憩,如何讓大眾安全飽覽美景同時又能 有更多新知收穫?雪霸、陽明山、台江國家公園皆從下載與操作皆便利的APP設計開發著手,帶入最實 用的定位座標、離線地圖教學等功能,或融合人文與生態的新知,讓這些現代掌中戲一般的APP充實又 趣味,也實踐教育推廣的目標,遊客們從一方視窗內,不僅能更全面性地了解國家公園的各個角落,也使 得每一趟旅程都愉快難忘。

身在此山中,雲深亦知處

臺灣百岳聞名遐邇,讓國內外愈來愈多人渴慕 親近,領會副熱帶高海拔風情。雪霸國家公園 園區內的觀霧、武陵、雪見、汶水,是一般大 眾親山的入門選擇。崇山峻嶺雖美,卻猶如神 隱迷宮,隨時可能讓旅人錯踏方向。從多起意 外發生緣由來看,通常是因不諳地形、誤入野 林之中,結果失足墜崖或缺乏遮蔽而失溫,因 此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建置了一套「雪霸入園 APP」,希望能減少山難發生的機率。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遊憩服務科技正張維仁詳 細說明,在初期規劃時,原預計採用導航電子 地圖,透過環境實景照對應,來得知自己在哪 個位置、有沒有偏離山徑。但進一步規劃時, 發現圖資量過於龐大,致使硬體規格需求較高、 容易耗電,民眾因而普遍缺乏下載意願,因此 決定另闢蹊徑,一樣以降低山難風險為開發目 標,但從最基礎也最核心的需求重新切入── 座標定位簡訊。

 身在壯闊且環境多變的山林中,須隨時做好應變準備/雪管處 提
供(俞錚皞 攝)
身在壯闊且環境多變的山林中,須隨時做好應變準備/雪管處 提 供(俞錚皞 攝)
 裊繞的雲霧雖美,卻也是造成迷途或失足的主因之一/雪管處 提
供(俞錚皞 攝)
裊繞的雲霧雖美,卻也是造成迷途或失足的主因之一/雪管處 提 供(俞錚皞 攝)

「一開始先有兩大功能:求救和離線地圖;老手可直 接下載園區的離線地圖使用,而剛接觸登山的新朋友 即使不熟悉地圖操作,也能一鍵『求救』,經由發送 座標定位簡訊,讓家屬或搜救單位曉得自己所處的位 置和大致範圍。」張維仁表示,簡訊的優勢在於,若 登山者位處於無通話訊號的地帶,手機系統會保留下 座標資訊,待登山者移動到稍有微弱訊號的地方,無 須重複點按,系統便能自動將訊息發出。

之後,為了提升使用便利性,雪管處新增了報平安、 空中報到的功能,張維仁特別說明:「我們在設計介 面時,都是以最直覺的狀態來思考;民眾需要報平安 或求救,就點選最符合自己所需的項目,不用花額外 的時間理解選項藏在哪一層,也不必擔心混淆、看不 懂。」

當然,張維仁也提到後續還有很多實用的功能可開 發,比如:即時推播園區氣候資訊、公告開/閉園通 知、投放登山安全小知識圖卡等等,讓大家能夠迅速 地接收到登山必備資訊,不僅與雪霸國家公園拉近了 距離,讓每個人每一次出入山林都帶回圓滿而精彩的 回憶。

APP也能減碳排?

「空中報到」是雪霸入園APP基於直覺、實 用、易操作的3大特色所發展的重要功能, 「傳統入園需要帶著申請書紙本,投入登山 口旁的信箱,我們想趁此機會推動無紙化作 業,從申請、入園、出園都能透過APP申請 與通知。」張維仁分享,「從2017年16隊、 2019年285隊,至2023年已達7,000隊下 載使用,約 7年間採用空中報到約1萬8千 人次,精簡了3萬張紙」,減少了約185公 斤的碳排放量。

雪霸入園APP採
用直覺式介面設
計/雪管處 提供
雪霸入園APP採 用直覺式介面設 計/雪管處 提供
APP內提供完整
步道地圖/雪管
處 提供
APP內提供完整 步道地圖/雪管 處 提供
在陽明山平易近人的步道上享受抓寶的樂趣/陽管處 提供
在陽明山平易近人的步道上享受抓寶的樂趣/陽管處 提供

期間限定,生態寶石全員搜索中

一樣是有鑑於疫情期間出現了比往年更多的「迷 途通報」,陽明山國家公園2023年特地推出「走 遍陽明山APP尋寶任務」,希望能帶動民眾前往 園區內其他同樣景色怡人的步道,從不同角度欣 賞陽明山國家公園之美,並幫助大家建立並熟悉 離線地圖。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科技士 張筱婉注意到同樣鼓勵大眾親山親水 的「健行筆記」,雙方經過幾次共識會議後,很快就在既有的健行筆記APP當中, 結合時下流行的「抓寶風潮」,將登山健行路線 整合分為4系統共16條步道,建置成「走遍陽明 山APP尋寶任務」。整體遊戲風格運用了時尚插 畫設計,呈現步道系統、亮點物種外觀特徵,條 理分明、一目了然。

「前期的資料整理相當重要,才能夠迅速定焦大 眾最關注也最容易吸收的資訊。而且我們預先場 勘了每一條步道,查看哪些設施需要維修,也計 算了大概花費的時間,讓民眾能更順暢地尋寶。」

張筱婉笑說,「尤其是『埋』虛擬生態寶石的位置, 我們參考了之前的數據分析,讓大家平均走500 至1,000公尺就能獲得一顆;距離不會短得索然 無味,又不會長得讓人想放棄,可以保持挑戰的 動力、繼續前進。」

這項遊戲APP推出後的人氣不在話下,雖然遊戲 僅開放9個月,但最後高達2,000多位遊客達成 全程認證,即使活動已然截止,山友圈內話題仍 然不斷,熱門程度可見一斑。

如果民眾錯過了這一次遊戲也千萬別失望,張筱 婉表示:「陽明山國家公園官方網站的遊憩資訊 選項中,仍有『步道探訪』網頁可檢索,內容也包含了系統步道介紹、預估健行時間、步道分級 說明標示,以及最重要的步道地圖與路線圖。」 大家不妨評估自身體能,帶上裝備,展開完全屬 於自我的另一種健行挑戰!

全程完成後可領取證書和紀念品/陽管處 提供
全程完成後可領取證書和紀念品/陽管處 提供
走遍陽明山APP尋寶任務
走遍陽明山APP尋寶任務
走遍陽明山APP尋寶任務
走遍陽明山APP尋寶任務
走遍陽明山APP尋寶任務
走遍陽明山APP尋寶任務

走讀滄海鹽田的推理微小說

座落於有著400年歷史的府城,台江國家公園境 內有諸多人文史蹟和生態自然交織雜揉後的獨特 風情,如何在短時間內讀通這一部書寫了好幾世 紀、浩瀚的地景史冊呢?台江國家公園首度嘗試 開發了「安順良鹽戶外實境解謎遊戲APP」,有 如一道時空蟲洞,帶大眾循著路線,倒帶回安順 鹽場的風華時代。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科科員黃貞雅介紹, 日本人在百年前於安平近海一帶大規模闢建鹽田, 構築出頗具時代特色的產業村落,並在戰後隨著 國府政策和環境變遷,鹽場建物與場域或延續、 或轉型為他用,具備了高度地方產業史意義。

她解釋,「我們想吸引大家多多關注這片歷史場 域,因為鹽場寬廣,儘管安順吉鹽故事館有駐點 人員帶導覽,但館外的故事,需要有比解說牌更 軟性的內容去穿針引線,吸引大眾自發性地探索 場域。」換句話說,把時興所謂的人文走讀,融 合在數位遊戲裡頭,提高每個人的自主性,趨使 遊客持續遊覽鹽場各處。

「但臺南日頭毒辣,尋常人無法在戶外停留太久, 為縮短闖關時間,所以遊戲在一開始企畫時,就 斷然捨棄了抓寶、蒐集物品等一些繁複耗時的附 加,直接採取實景定位,加上謎題,配合固定的 行進路線模式。」黃貞雅說明,在這條設定好的 路線上,依序有5道關卡,解完一關才能前進下 一關,關卡之間沒有因果連結,主訴求在於讓大 眾探索建築物和周遭環境,以宏觀視角理解安順 鹽場整體的歷史脈絡。

 安順鹽場內充滿故事的舊建築/台管處 提供
安順鹽場內充滿故事的舊建築/台管處 提供

另一特色在於謎題的線索都藏在現場,答案也緊 扣著建物、地點背後的歷史故事,黃貞雅分享, 「有些遊客反映玩了遊戲才了解到鹽場的人文涵 養,那是過去他們不曾知道的資訊,所以都會再 帶朋友來體驗。而且解謎的過程中考驗觀察力與 腦力,孩子的反應通常比大人快,馬上就推敲出 答案。」這也印證了科技來自於人性,儘管是數 位遊戲,但也需要我們放下網路搜尋的習慣,讓 身心真正融入地景之中,才能刺激出更廣闊的想 像並找到最終正解。

眾人一邊跟著導覽員的腳步,一邊聚精會神解謎/台管處 提供
眾人一邊跟著導覽員的腳步,一邊聚精會神解謎/台管處 提供
文字和介面力求簡單易懂,還設計有「故事回憶」功能可以再次溫習/台管處 提供
文字和介面力求簡單易懂,還設計有「故事回憶」功能可以再次溫習/台管處 提供
文字和介面力求簡單易懂,還設計有「故事回憶」功能可以再次溫習/台管處 提供
文字和介面力求簡單易懂,還設計有「故事回憶」功能可以再次溫習/台管處 提供
文字和介面力求簡單易懂,還設計有「故事回憶」功能可以再次溫習/台管處 提供
文字和介面力求簡單易懂,還設計有「故事回憶」功能可以再次溫習/台管處 提供
雪霸入園APP (google play)
雪霸入園APP (google play)
雪霸入園APP (mac app store)
雪霸入園APP (mac app store)
安順良鹽戶外
實境解謎遊戲APP
安順良鹽戶外 實境解謎遊戲APP

VR環景,自然動靜歷歷在目

受訪者/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保育解說科技正 黃雅婷
Funique專案經理 趙偉翔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科技士 蘇意恬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科技佐 陳虹巧

「現在讓我們繞過月球,朝著地球前進,大家抓 穩囉!」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與民間團體合作的 微距大冒險VR影片中,來自外星球飛行員的主 角,帶著親子從自然共生關係出發,深入壽山神 祕的石灰岩洞;海洋國家公園以陸海空三角度拍 攝的環景影片,則讓澎湖南方四島的生態美景一 覽無遺;金門國家公園的戰地史蹟3D模型,更 讓軍事迷們血脈賁張、一般大眾看得不禁熱血沸 騰……這些嶄新的嘗試都讓大眾深刻地體驗數位 科技連結生態知識、遊戲所散發的立體魅力,而 這些國家公園在3D環景之下無死角,顯得天涯若 比鄰。

透過VR眼鏡,能360度觀察眼前極為擬真的物種外型和細節
(圖為臺灣魔芋)/自管處 提供
透過VR眼鏡,能360度觀察眼前極為擬真的物種外型和細節 (圖為臺灣魔芋)/自管處 提供

拉近距離, 探索肉眼難見的微物世界

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保育解說科技正黃雅婷介紹 「微距大冒險VR計畫」的源頭,須得從「自投 羅網」的合作開發夥伴Funique說起,「他們主 動來洽詢,希望能跟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合作,運 用他們新研發的微距拍攝技術和360度環境拍攝 技術,以壽山的自然景觀跟生物為題進行企畫製 作。」

聚焦於特定主題和物種之上,這樣的切入點是如 何誕生的呢?時任Funique製作團隊專案經理的 趙偉翔分享,「起初翻閱資料,我們發現壽山有 不少動、植物棲息在石灰岩洞裡,是這裡生物景觀特點,我們希望影片內容可以包羅動物、植物 和棲息環境,剛好雅婷介紹到在一些特殊的地貌 裡,生物是採取互利共生的方式生存,自然而然 地,就這樣展開『共生』的話題。」

為拍攝壽山的石灰岩地形,團隊吃盡苦頭/自管處 提供
為拍攝壽山的石灰岩地形,團隊吃盡苦頭/自管處 提供

黃雅婷也贊同這樣的選題不僅讓人耳目一新,也 更需要投注心力時間製作,「如何發揮『微距』 的特色是製作上的思考重點,所以我們反覆討論, 試圖找到有近看價值的物種,以及揣摩在近看之 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意義和新知。」

譬如壽山知名的石灰岩洞景觀,平常為了公共安 全和維護生態考量,並沒有對外全面開放,遊客 想一睹神祕風采,需要提前跟管處預約申請入內, 而往往參觀時也會受到動線和天候頗大的限制, 「影片可以保存住最珍貴的環境生態影像,讓閱 聽眾可以打破時間、空間乃至體能的限制去隨意 漫遊、探索。」趙偉翔補充。

「這是定位為地區性教育影片,如果從頭到尾皆 採實景難免讓人會乏味,所以影片裡添加了冒險 型的虛構情節串接。同時,部分畫面採取近焦處 理或刻意限制環景角度、控在170度內,避免觀 眾過分好奇影片內其他較為無關緊要的背景而分 心。」趙偉翔說明,「一是頭盔重量會壓迫我們 的身體,二是眼睛看得太細也會容易疲勞,所以 VR影片的長度大概10到15分鐘左右最剛好。」

黃雅婷回憶,「攝影每一個環節都非常消耗時間 和體力,比如洞穴實拍,需要一個人進入自己身 高一半高的環境內,或蹲或趴或躺或坐一整天8 至10小時,才能把整個崎嶇不平的細節和角度都 完整捕捉,團隊花費了10天以上蹲點,最後完成 了那短短2分鐘不到的Cut。」

企劃與鏡頭,都要很特別!

微距攝影是先以獨家研發的光學鏡頭能將拍 攝個體放大至少40倍,和髮絲(約0.2公厘) 同等微小的細節都能清晰呈現;再將成千上 萬張精細照片經由雷射掃描等技術,製作成 栩栩如生的立體影像。

微距大冒險VR以冒險故事貫穿「共生」主題, 先帶觀眾從空中俯瞰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地 形全貌,再聚焦至園內常見的生物(3組6種) 和棲息環境來解釋共生型態,採取「巨觀壽 山-微觀物種-宏觀自然」的路線,不僅讓 大家認識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也刺激對於人 類與生態系的議題思考。

 人在室內,就能跟著劇情暢遊壽山,了解當地特殊生態樣貌/
自管處 提供
人在室內,就能跟著劇情暢遊壽山,了解當地特殊生態樣貌/ 自管處 提供
自管處帶著設備前進學校推廣/自管處 提供
自管處帶著設備前進學校推廣/自管處 提供

合法跨越限制界線,潛入祕境

除了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 園也投入相當的時間、人力與物力進行環景VR 系統建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科技 士蘇意恬說明:「我們自2019年開始就陸續在 四島陸域和水下拍攝完成了8部360度環景3D VR短片,並在2022年起這2年,一併把行動 解說員、3D建模等,整合為一套VR系統,目 前在管處大廳可進行觸碰螢幕體驗。」

會有此環景VR系統建構,也是希望提供無法潛 水的旅客或還沒有計畫到澎湖南方四島遊覽的 民眾可以充分感受園區勝景,「像是南海玄武 岩自然保留區內頗負盛名的藍洞,受文化資產 保存法規定,未經申請許可是不得進入的範圍。 所以當時我們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從 半空、地面、水下3大角度拍攝藍洞地景,民 眾一戴上VR頭盔,有如親臨現場。」

透過環景VR系統,不會潛水的觀眾也能置身藍海之中欣賞壯美景觀/海管處 提供
透過環景VR系統,不會潛水的觀眾也能置身藍海之中欣賞壯美景觀/海管處 提供

蘇意恬再補充,「大部分遊客登澎湖南方四島, 通常來去匆匆,其實能看到的有限,如果能有完 整的環景VR系統,就能深入了解更多海洋國家公 園的生態環境細節。」

VR的製作過程繁複,從裝備到內容產出皆造價不 斐,因此現階段實際推動VR體驗,海管處限定於 馬公遊客中心大廳裡不定期舉辦特定活動、提供 民眾體驗,自管處的微距大冒險VR也在疫情後, 將原先現場登記體驗改為在入校推廣、教師研習 講座等特殊教育活動,邀請現場學員感受。

蘇意恬表示,「測試階段時,我們發現還是有需 要補拍或擴充的部分,甚至將來也可能要重新集結素材,才能即時更新影片內容,這些都需要另 做長期規劃。」黃雅婷亦有類似回饋,「看過的 民眾都會問我們還會不會有續集,管處當然很樂 意,不過仍是需要專業的製作團隊,和足夠的經 費、時間,才有機會再產出。」就兩個管理處提 供的VR影片成果來看,十足令人引頸期盼日後其 他延續的發展。

遊客中心內觀眾也能自由點選想「前往」的地點/海管處 提供
遊客中心內觀眾也能自由點選想「前往」的地點/海管處 提供
遊客中心內觀眾也能自由點選想「前往」的地點/海管處 提供
遊客中心內觀眾也能自由點選想「前往」的地點/海管處 提供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VR影片中文版(可360度轉動鏡頭)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VR影片中文版(可360度轉動鏡頭)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VR影片英文版(可360度轉動鏡頭)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VR影片英文版(可360度轉動鏡頭)

國家公園新亮點

悠遊3D世界,長驅直入軍事據點核心

金門位處前線,在過去因戰備需求留下許多軍事史蹟,近年逐漸解除戰備並釋出開放觀光與環境教育。然而想要親近金門這塊離島,先天上有其 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我們希望透過戰役史蹟數位化及網路串流的方式,讓民眾隨時隨地不受限 地接觸及認識金門如何結合地形地貌、在這蕞爾小島上留下無數獨特的軍事遺產,並期待啟發更 多元的活化利用想像。」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科技佐陳虹巧熱情地分享數位化的寓教於 樂提案。

「我們由已接收管理的軍事史蹟鎖定了10處作為 數位模型建置的標的,包含海防據點、後勤補給、交通運輸等各類軍事地景,表現金門島上戰役史 蹟的多元及豐富性。」為了建置這些大型空間的數位模型並提供解說教育與行銷推廣,金管處須 爬梳大量文獻紀錄,加上實地量測、蒐集大量空拍與實景拍攝影像或雷射掃描,才能更精準地繪 製三軸立體影像,並貼上與實際相符合的材質,藉電腦運算,組構出整區地下坑道的深、寬、長, 和它們在地下的路徑分布,這是即使人親自走在坑道裡面也很難全面想像、感知的空間資訊。

這些實境模型是一份數位紀錄,也是學術研究上 具體且鉅細靡遺的參考資料,但管理處勇於接觸如此開創性計畫的初衷,還是想要讓大眾廣泛而深入認識這些據點,「所以我們應用數位模型製作解說影片,在YouTube頻道上架公開;建置虛 擬實境展覽,讓民眾可以跨越時空走入位於九宮坑道的烈嶼遊客中心參觀導覽;10處戰役史蹟的數位模型則選擇上架於『SketchFab』這個集結眾 多模型迷與模型專家、並提供虛擬實境及網站內嵌等諸多應用功能的網站;同時也將影片和模型都內嵌入我們的全球資訊網,豐富軍事據點遊憩 資訊。」

除了在電腦上以滑鼠點擊水平和垂直移動據點3D模型,同時還開放了AR和VR的功能,即使家中沒有VR設備,以手機切換成AR模式,就像帶著手機瞬間移動到據點裡頭。「我們為了讓大家除了『玩』這些模型,也拍攝了導覽影片,舉辦線 上展覽和工作坊。導覽影片與線上展覽,不只是為了宣傳,也是為了讓大家一邊聽史料文獻解說, 一邊操作模型,聽覺、視覺同步接收資訊,就更加身歷其境了。」

蒐集大量空間資料以建置數位模型/金管處 提供
蒐集大量空間資料以建置數位模型/金管處 提供

金門國家公園112年戰役史蹟3D模型建置暨 研究推廣計畫

數位模型
數位模型
導覽影片列表
導覽影片列表
「九宮坑道|烈嶼遊
客中心」線上展覽
「九宮坑道|烈嶼遊 客中心」線上展覽

日夜不休的生態細語

受訪者/資深廣播人 李可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科資深解說員 林瓊瑤

墾丁國家公園山海壯闊,隨著節令變化,萬物於此也擁有千百種面貌。 這樣千變萬化的自然世界,每年吸引了無數旅人叩訪。墾丁國家公園 身為全臺第1個成立的國家公園,也總是站在前線嘗試將推廣教育和 各世代新型媒體結合,譬如近年製播Podcast和近 年來製作的行動解說員影片,利用影像和聲音,突 破同溫層,讓生態環境議題浸潤年輕族群的身心。

墾丁擁有豐富的山、海、人文故事,皆能轉化成精彩有趣的廣播內容/陳忠能 攝
墾丁擁有豐富的山、海、人文故事,皆能轉化成精彩有趣的廣播內容/陳忠能 攝
「傾聽自然」希望像長年舉辦的墾丁生態活動一樣,受到民眾喜愛且長長久久/墾管處 提供
「傾聽自然」希望像長年舉辦的墾丁生態活動一樣,受到民眾喜愛且長長久久/墾管處 提供

隨時隨地,用聽覺閱覽自然

資深廣播人李可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已合作 很長時間,她回憶自己因合作緣分一頭栽進環境 議題中,至今超過35年,「這幾年,新興數位媒 體型態愈來愈多元,墾管處夥伴提議,看看是否 嘗試年輕族群喜愛的Podcast。」墾管處解說教 育科資深解說員林瓊瑤也表示,「我們一直尋求 能夠吸引新一代認同、支持國家公園的傳播管道, 根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Podcast的愛用族群正 好落在23至27歲之間。」

Podcast類似網路廣播,個人能隨選隨放,離線 也能操作,收聽方式更自主,因此短短幾年內各 類型頻道蓬勃崛起,林瓊瑤觀察到,「放眼望去, 環境主題頻道不多,可能是因為對生態有一定了解,同時兼具聲音專業的人實在屈指可數。」李 可也進一步解釋,「基於過去與墾管處的合作默 契,即使經費有限,我心中仍有一份強烈的使命 感,2021年便著手投入規劃、製作『傾聽自然』 節目。」

相較於過去的節目內容,傾聽自然Podcast格局 加倍恢弘,從墾丁國家公園出發,放眼島嶼生態 維護、國家公園署的運作,乃至全球環境議題, 跳脫地域限制,內容更多元遼闊,「選題上,我 想帶給聽眾的就是一個概念──『自然時時刻刻 在我們的身邊』,不只是到墾丁才看得到、才需 要關注,所以在此也感謝墾管處給予的支持,以 及一路以來張隆盛先生、林益厚先生竭力以基金 會經費挹注支援節目的開發和運作。」

 李可帶著錄音設備四處奔波採訪/李可 提供
李可帶著錄音設備四處奔波採訪/李可 提供

因李可希望帶著大家彷若置身其中,因此製播初期經常四處奔波,到野外長時間蹲點收音,讓本來對生態就有基礎認識的人,可以直接聆聽到護蟹現場、灰面鵟鷹過境的概況跟細節。

「不過人類耳朵對於聲音的專注度、環境音的耐受度很有限,所以部分專題還是會留在錄音間採訪。另外,像是讀報的議題宣廣『生態與環境新聞』,節目長度會盡量控制在10分鐘左右完成, 是通勤時間內就可收聽的長度,能適度引起關注,但聽眾的負擔又不會太大。」

這樣別出心裁的優質節目,果然在2024年殺出重圍、入選了卓越新聞獎「Podcast 新聞報導獎」;能與其他大規模人力斥資製作的節目並列,李可與墾管處都為此感到莫大鼓勵與榮耀。

24小時不打烊的「行動解說員」

除了聲音的嘗試,影像也不缺席,林瓊瑤分享, 「我們鎖定某個場域,把幾個關鍵景點抓出來, 讓每個景點都有自己的解說影片;其實整個過程 就像是我們平常在帶解說工作,走到某些景點時 會停留下來,花個3到5分鐘跟大家簡介、分享。」

譬如海生館旁的龜山自然步道,雖然大眾較為陌 生,卻是牡丹社事件重要的歷史現場,而步道沿 線原設有4面解說牌,不過文字傳播成效有限, 所以在長官支持下,林瓊瑤號召夥伴,一同拍攝 了4部短影音,包含:入口步道處、龜山頂等, 再將短影音上傳網路空間,轉為QR碼,張貼在景 點解說牌上,遊客一用手機掃描,立刻就跳出專 屬的解說員服務了。

當然,能成功引人注意的短影音,絕不是一個人 自顧自地面對著鏡頭說話,林瓊瑤和其他夥伴費 盡心思「加料演出」,「剪輯時,我們會適時穿插文獻照片、環景、圖表等,用主副窗格或轉場 效果來輔助說明,讓大家具體看見此地的今昔對 比,或是看到肉眼未能觸及的角度。」

此外,他們也相當注重面對鏡頭的解說方式與風 格,每一次錄製都是自然地「脫稿」,林瓊瑤解釋, 「解說員會吸收資料再預先演譯腳本,但錄製時 我們想要避開制式化表現,所以我們盡量不背稿, 採取平常帶解說的姿態和語調去呈現,遊客才看 得下去,所以錄影時一旦出現吃螺絲的畫面,沒 關係,我們都會剪進去!」

有這些活潑短影音,適度地軟化了硬派冰冷的文 字解說牌,大幅幫助了一些慣以圖像、聽覺思考 的遊客們深入了解景點,同時解說員們還會選擇 幾項大眾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主題進行解說,將 整個場域的形象都烘托得更加鮮活。

遊客們也對於在景點有解說短影音可收看,給予 正面回饋,「我會跟遊客說,之後來龜山,我都 會親自為各位解說喔!大家就會又驚奇又狐疑, 我怎麼可能24小時待命呢?這時候我就會鼓勵他 們掃QR code,你看,『我』的確從大家的手機 螢幕上跳出來親自解說了吧!」

收集來的材料還要經過精心後製才算大功告成
/李可 提供
收集來的材料還要經過精心後製才算大功告成 /李可 提供
拍攝行動解說員時,力求和平時解說一樣自然
從容/墾管處 提供
拍攝行動解說員時,力求和平時解說一樣自然 從容/墾管處 提供
李可和林瓊瑤一同採訪前營建署署長林益厚,
留下珍貴合影/李可 提供
李可和林瓊瑤一同採訪前營建署署長林益厚, 留下珍貴合影/李可 提供
「傾聽自然」Podcast  [SoundOn]
「傾聽自然」Podcast [SoundOn]
「傾聽自然」Podcast  [Firstory]
「傾聽自然」Podcast [Firstory]
墾管處
「行動解說員」
墾管處 「行動解說員」

作者簡介

鄭之雅

社會科學院畢業,經手過期刊、工具書、人文書、圖畫書等。現為編輯、企劃、文案遊牧民族打工仔;從場館營運、 書籍編輯、原畫展規劃到產品廣告文案,無事不做、有肝皆燒,試圖在文字、圖像的書稿之間持續進行閱讀人 的田野調查。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