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4年九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零距離看世界

重現萊茵河粼粼波光 - ICPR 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 下篇

第1頁,共1頁

重現萊茵河粼粼波光
ICPR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 下篇

文/許麗芩、楊越涵

雖然「萊茵河行動計畫」於2000年計畫結束時,已成功達到讓鮭魚回到萊茵河的目標,但是 有更多問題尚待解決,例如水患、洄游的鮭魚數量仍有限、還未達標的重金屬/殺蟲劑汙染控 制的目標、新興的塑膠微粒污染日益惡化等,因此2001年齊聚各國部長的會議上通過了「萊茵河2020行動計畫」,包含4個方面治理目標:生態系統改善、防洪、水質及地下水保護。

萊茵河行動計畫每20年設定一次目標並調整執行內容,持續朝重現潔淨的、生機蓬勃的萊茵河努力/Karl-Hendrik Tittel提供(iStock)
萊茵河行動計畫每20年設定一次目標並調整執行內容,持續朝重現潔淨的、生機蓬勃的萊茵河努力/Karl-Hendrik Tittel提供(iStock)
萊茵河流域地圖,不同的顏色代表ICPR規定的子流域。AT:
奧地利、BE:比利時、CH:瑞士、DE:德國、FL:列支敦士
登、FR:法國、IT:義大利、LU:盧森堡、NL:荷蘭/來源: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2(8):4229-4249
萊茵河流域地圖,不同的顏色代表ICPR規定的子流域。AT: 奧地利、BE:比利時、CH:瑞士、DE:德國、FL:列支敦士 登、FR:法國、IT:義大利、LU:盧森堡、NL:荷蘭/來源: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2(8):4229-4249

「萊茵河2020行動計畫」的計畫重點,就是針對前 072 零距離看世界 述4個治理目標設定可量化的標準,並從目標延伸出一系列執行層面的行動計畫如:棲地斑塊連通計畫、 萊茵河洄游魚類總體規劃、土壤沉積物管理計畫、微型污染物戰略等,經過前面20年的努力,接力展開的「萊茵河2020行動計畫」將從挽救迫在眉睫的危機,轉向創造更高品質的河域環境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以扎實研究為基礎的環境修復

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們為講求管理效率,對河流採取 了大量的工程措施,如築壩、邊坡水泥化、截彎取直 等,自然的、動態的河流狀態遭到劇烈改變,引發新的不良結果。例如過去為方便大型船隻航行,萊茵河 進行多次截彎取直工程,一旦遭遇大雨,暴漲的河水 流速過快,直接衝破河堤造成水患。而為解決問題, 又採用更多新的工程措施,形成惡性循環。

為打破惡性循環,萊茵河沿岸各國展開基礎地質、水文地質調查,法國、德國等國家逐步完成1:10萬、1:5萬的地質圖,也在歐洲共同體環境總司1982年 所繪製的歐洲水文地質圖基礎上,於2013年開始編 制歐洲地下水生境(棲地)分佈圖,反映與生物相關 的地下水流、含水層孔隙大小和滲透性的空間變化。

萊茵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shutterstock 提供
萊茵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shutterstock 提供
 萊茵河裡的魚群/shutterstock 提供
萊茵河裡的魚群/shutterstock 提供

有了研究為底,治理河流的做法才能有效從強制性的人為干預,走向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的修 復,例如:保留或重新啟用自然洪氾區,不但提供河 流動態變化的彈性空間,也為生物提供更多樣的生存 環境。

可喜的是,自計畫實施以來,已成功大幅改善水質、 洪水、低水位和氣候變化等面向,在生態領域更是大 有斬獲。自2000年以來,已有大約140平方公里的洪泛區被重新啟動,124個洪泛區水域重新連接到萊 茵河幹流,有約166公里的河岸進行了生態升級, 成功觀察到鮭魚持續從北海返回萊茵河支流且自然繁 殖。

此外,2018年底,隨著鹿特丹以南的哈林弗利特大 壩部分開放,恢復了從海洋返回萊茵河和及默茲河系統的洄遊魚類的里程碑。而在萊茵河上游,繼伊菲茲海姆(2000年)和甘布斯海姆(2006年)大型攔河壩的魚道之後,斯特拉斯堡(2015年)和格斯特海 姆(2019年)的魚道也已投入使用。

2019年時任德國萊茵河流域共同體(FGG Rhein) 的負責人蒂爾(Peter Diehl)博士向媒體表示:「除 了鱘魚之外,所有歷史上有記錄的魚類都已經重新生活在萊茵河裡了。」進一步檢視眾多成果顯示,「萊茵河2020行動計畫」都相當成功,也為後續的「萊 茵河2040行動計畫」及願景打下堅實的地基。

 洪災一直是ICPR致力解決的棘手難題/ICPR 提供
洪災一直是ICPR致力解決的棘手難題/ICPR 提供

續造生物返鄉的清澈家園

2020年,「萊茵河2040行動計畫」拍板定案,除了承繼前身「萊茵河2020行動計畫」的目標與成果,也朝著建立一個可持續管理的萊茵河流域、為人類及自然提供寶貴生命線、以及能夠抵禦氣候變遷影響的願景前進。

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希望萊茵河沿岸有一條自然區域的綠帶,為眾多親水物種提供棲息地,並減輕氣候變 遷的影響;鮭魚可以從北海到達沙夫豪森的萊茵河瀑布及其支流中的「苗圃」。此外,希望恢復另外 200 平方公里的洪泛區,並將 100 個牛軛湖重新連接到萊茵河,讓洪泛平原的棲息地可以獲得更有力的保護和相互聯繫,也會將400公里的河岸進行重整。還有,預計將萊茵河上游的3座大攔河壩改建為魚道,讓向下游遷徙的鰻魚得到更好的保護,免受水力發電廠渦輪機的影響。

水質方面,原本透過之前的萊茵河整治計畫就已大幅改善,重金屬等污染源也都減少5成到7成以上,而萊茵河流域的所有企業和超過95%的家庭都與污水處理廠相連。更何況,通過萊茵河國際預警和警報計畫,沿岸國家都已經能夠迅速相互通知,即時回應突發的事件,以及至少在萊茵河沿岸的10個地點,也對受污染的沉積物進行了修復。希望未來萊茵河的污染物和營養物質的負荷能夠進一步減少,並能從主要源頭採取預防措施,改善廢水處理,也能將微污染物至少減少30%,尤其是將如塑膠等廢棄物對河流的污染大幅減少。

不過,隨著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及變遷,萊茵河也面臨夏季炎熱乾旱時,許多河段的水位逼近低點,但進入冬季時可能因氣溫升高導致積雪融化,部分河岸又會被洪水所淹沒的情況。萊茵河水位近年來的多次大 幅下降,也讓貨輪無法滿載通行,影響到經濟發展,尤其它是歐洲最繁忙的內陸水道,承擔了德國內河航運的80%的運輸量,其他各國也都受到影響,萊茵河的生態也因「缺水」導致鳥類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逐漸消失,河流中的污染物濃度也越高、河流污染的 治理也越形困難。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在洪水方面,ICPR希望持續建立蓄洪區,改進洪水預報,讓萊茵河沿岸居民能夠更早收到洪水警告,將洪水破壞降低,希望在洪水期間,萊茵河有更大的空間與自然和諧相處,並在現有的基礎上,將洪水破壞的風險再降低 15%,蓄洪面積再增加到約 5.4 億 m3以上,而尚未開發的洪泛區,在無法確保新建築建設能在洪水破壞下倖存的話,就先暫緩開發。

當然,還有萊茵河沿岸各國都關心的低水位問題,目前各國已透過對低水位的聯合監測,有效預測萊茵河未來的徑流量和水溫,未來則希望透過聯合解決方案,讓萊茵河流域可以更好地應對低水位的影響,使其對生態、水質、飲用水生產和其他用水的不利影響降低,並持續改進及更新氣候變化適應戰略,以便更好地預測乾旱時期、未來可用的水量、以及加深氣候變化對水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及認識。

雖然萊茵河的整治是一條漫漫長路,所幸透過ICPR的「萊茵河行動方案」、「萊茵河2020行動計畫」和「萊茵河2040行動計畫」,讓萊茵河沿岸各國有清楚的行動計劃和願景,得以因應不同時代的條件和需要,聯合各國的力量來共同因應及改進,至少目前看來,萊茵河的整治已經朝向成功之途邁進。

河岸採取的防洪措施/ICPR 提供
河岸採取的防洪措施/ICPR 提供
氣候變遷讓萊茵河水位變化更加劇烈/Sanya Kushak 提供
(iStock)
氣候變遷讓萊茵河水位變化更加劇烈/Sanya Kushak 提供 (iStock)
ICPR 的各國代表繼續推動計畫朝2040目標前進/ICPR 提供
ICPR 的各國代表繼續推動計畫朝2040目標前進/ICPR 提供

作者簡介

許麗芩

自由文字工作者,曾經擔任《大地地理雜誌》、《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繁體中文版)、《探索人文地理雜誌》、《台北畫刊》等資深撰文及主編,企劃出版及編撰十幾本專書,也涉及展示文案、刊物代編、影片腳本等領域。

楊越涵

熱愛博物館的文字工作者。曾任建築雜誌編輯,近年多執行刊物企畫/編輯、展示文案等工作,夢想是擁有一塊自己的田,耕稿也耕地。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