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 61 年,我國頒布了「國家公園法」, 71 年,臺灣首座墾丁國家公園公告誕生,並在 73 年設立管理處,執行解說、保育、研究、遊憩、工程、規劃等各項經營管理業務。近 40 年來,共計成立了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台江、澎湖南方四島等九座國家公園及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保護面積達到 75 萬 475.43 公頃。
國家公園的生態及文化資源多樣豐富,臺灣有 268 座 3 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玉山、太魯閣、雪霸等三座高山型國家公園區內就涵蓋了 157 座,佔全臺 268 座之 59% ;百岳山峰更佔全臺 100 座中的 76 座。這些高山型的國家公園見證臺灣島造山運動史的完整紀錄,從海邊到山頂,涵蓋海拔落差 3,600 公尺,代表臺灣森林生態的縮影;同時高山矗立形成地理隔離,保留了冰河孑遺的動植物,演化成珍貴的臺灣特有種。墾丁國家公園海域保護了珊瑚礁生態系,提供多樣魚蝦、蟹、貝類的棲息環境;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是西太平洋最大、發育最完整的圓形環礁;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周邊海域更代表了臺灣魚類群聚南北體系的交會帶。金門是第一座以保存人文資源為主的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則見證了近 400 年來移民開拓台江內海潟湖濕地的人文歷史。而鄰近大臺北都會區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是臺灣火山地形的代表,鄰近高雄市中心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則是保護都會邊緣淺山生態的重要推手。國家公園都座落在環境與生態最自然或特殊的地區,或具有深具保存價值的人文史蹟,因此,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是臺灣保育生物多樣性與保存文化多元性的關鍵。
歷經多年的努力推動,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在 112 年 9 月 20 日揭牌成立。藉由組織位階的提升,除了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外,國家公園署將納入全臺重要濕地與海岸地區的治理,串聯自高山、淺山至濕地、海岸、海洋的保育軸線,進行國家最珍貴核心資源的保育與推廣。站在過去 50 年的基石上,國家公園的法制架構、經營管理機制、保育研究、生態工程、解說教育傳播與夥伴關係皆已奠定穩固基礎,將持續推廣到濕地與海岸區域的實質經營管理面向。期待在國家公園署的引領之下,邁向保育研究跨域整合、在地社群合作深化,與國際網絡接軌串聯的新里程碑,創建全民共有共享、同感驕傲的國家公園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