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4年三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特別報導

生物信用額度,地球永續的新解方

第1頁,共1頁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提供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提供

 

(研究證實2023年7月可能是有歷史紀錄以來最熱的月份,聯合國嚴正警告,我們已進入「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時代,現在,無論談到能源轉型、生態保育還是糧食與教育,大家迫切的目光全都指向「立即可使用的解方」。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就在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上分享「生物信用額度」永續解方,獲得全球矚目。

別再只說愛護地球,這世道要的是實際行動

(去年底在杜拜召開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受到高度重視,正是因為這是聯合國成員簽訂《巴黎氣候協定》之後,首次全面檢視實際減碳成績。為期兩週的峰會期間,一位亞洲面孔在周邊關鍵會議「世界氣候高峰會」(WCS)裡,高聲倡議以綠色經濟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的全新規劃模式達到環境永續、獲得現場如雷掌聲。

「我們必須要告訴企業,投資自然就是投資未來,若不願投資自然,持續損害自然資本,便會債留子孫。」這位帶著解方而來的人,正是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他的主題演講之後,由團隊成員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主任丁宗蘇、臺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潘述元深入探討實施細節。不但千人場地座無虛席,演講結束後,意猶未盡的聽眾更是圍著他想請教實行細則與詢問合作可能,直到下一場演講開場在即,工作人員只好請他們「移師」場外繼續交流。

蔡明哲的經驗分享受到國外媒體關注
蔡明哲的經驗分享受到國外媒體關注
蔡明哲於 COP28 向世界各國與會人士介紹「生物信用額度」概念
蔡明哲於 COP28 向世界各國與會人士介紹「生物信用額度」概念

談碳權,不如談生物信用額度

「今年COP28以『團結、行動、落實』為主題,而我就是帶著臺大實驗林的行動成果來與大家分享」,蔡明哲在臺上高聲倡議的「生物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是一種與碳權類似的金融工具,他說,世界經濟產值約 44 兆美元,其中超過一半是中度或重度依賴於自然資源,如果大自然因為過度開發而失去了多元豐富的韌性,全人類都要共同承擔惡果。「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可以對抗氣候變遷、也可以增加企業在極端氣候下的韌性。因此,企業與其購買碳權、不如購買生物信用額度,來修復如今岌岌可危的生物多樣性。」

蔡明哲也分享此次前進杜拜的緣由,「臺大實驗林是亞洲實驗林聯盟的一員,這個聯盟由臺大、日本東京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組成,長期分享彼此森林永續的策略作為」,臺大實驗林就是在長期的永續林業經營成果下,獲得世界氣候基金會邀請、登上聯合國等級的大型國際展會舞臺。

「相對於森林中生物多樣性較低的歐陸國家來說,臺大實驗林的林相生態是難得的瑰寶」,蔡明哲指出,種樹造林,不僅可以維持生物多樣性,還能進一步促進解決飢餓、脫貧,身心健康、淨化水質,防止水土流失、降低自然災害風險,無形間已把碳足跡議題囊括其中。在 COP28 中,蔡明哲的臺大實驗林團隊就是開誠佈公分享過去的經驗、倡議了比碳權更高的概念,提供可立即實行的解決方案,才會引起如此熱烈的迴響。

 菲律賓大學校長等 5 位至臺大實驗林參訪
菲律賓大學校長等 5 位至臺大實驗林參訪

生物信用額度是什麼?

全球物種正在極速消失,但維持生物多樣性是非常燒錢的長期計畫,光是使用公部門的資金恐怕難以力挽狂瀾,「生物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制度應運而生,目標是讓企業購買生物信用額度,投入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專案行動。類似於現行碳權(carbon credit),企業需要為了運作時產生的碳排放來付費。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定義,生物信用額度可分成 3 種類型:保護或避免損失生物多樣性、復原生態,以及支持既有生態保育。實施的成功關鍵在於必須有量化與追蹤成果的機制,並且確保資金在適當引導下、可真正投注在在地主導的計畫之中。

 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如何支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如何支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淺山復育實績:碳封存率提高 300%、物種增加 50%

位於臺灣中部的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已有 120 年的發展歷史,轄下橫跨南投信義、水里、鹿谷 3 鄉的 3.3 萬公頃林地,讓臺大實驗林躍升為臺灣第 2 大地主。更重要的是,3,700 公尺的垂直高度,橫跨了熱帶、亞熱帶、溫帶與寒帶林相,蘊含豐富多元物種。2005 年後,臺大實驗林將國土收回作為自有林場,開始推動淺山復育專案。

花了將近 20 年的時間,慢慢將原先種植蔬菜和茶葉的數千公頃山坡地復原重新種樹、改造為與天然林結構相似的人工林,同時,也長期使用負碳技術監測生物多樣性變化。根據臺大實驗林數據,樹木造就良好的集水區、木材與林下經濟作物,人工林與天然林 1年可以吸附 22 萬噸的二氧化碳,碳封存效率提高約300%。同時,林地裡的哺乳動物、鳥類、蝴蝶大幅增加,還能看到少見的水鹿、帝雉、蘭花特有種,物種豐富度增加了至少 50%。

「種樹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生意!」蔡明哲補充說明,臺大實驗林也會在適當時間將樹木砍下、重新造林,砍下的木材送到位於水里的木材加工廠,除了製作木造傢俱、裝潢構造,殘留資材也不浪費,製為燃料顆粒作為發電素材,完成森林的循環經濟。這些數據在在證明,重建有韌性的自然正成長生態系統,確實能提升生物多樣性、並對應至多項聯合國SDGs 核心目標。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避免企業花錢消災心態

隨著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不可能只靠節能減碳就達到淨零排放,也就是說,環境永續不能只依賴減碳單一策略,也必須投資自然正成長,才能抵銷運作時產生的資源耗損。臺大實驗林長期推動企業造林,蔡明哲經常建議企業把單純造林的行動向上聯結至自然正成長架構(nature positive)、加入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

「當樹木、花草、鳥、蝴蝶、昆蟲的棲息變化都成為外界衡量公司價值的一種標準,企業上下才會認知到,這並非公益慈善,而是關乎企業競爭力的生死存亡。」蔡明哲強調,若要避免企業以花錢消災的心態──雖然購買了碳權,但並沒有改變既有傷害環境的生產方式,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要求企業投入與自身相關的自然環境的專案。例如,他會建議精油品牌把資金投注到萃取植物原產地的社區,導入當地社區的參與。

2022 年開始,臺大實驗林就協助玉山銀行在南投縣信義鄉進行小米復育,到美國尋找源自信義鄉的28種小米品種,重新復育於臺灣的土地,成立小米栽植示範區、讓更多在地區民參與。「最初,他們也想種樹,但其實除了種樹,企業能做的更多。」蔡明哲透露,第 1 年的成果在各界獲得好評,玉山銀行也願意持續投資,將小米文化、祭儀傳統、栽種農法融入學校課綱,讓影響範圍更加擴大。

 演講PPT中,明確呈現私人管理的山林(左)和實驗林管理處管轄的山林(右)植被茂密程度的差異
演講PPT中,明確呈現私人管理的山林(左)和實驗林管理處管轄的山林(右)植被茂密程度的差異
 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如何支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臺大實驗林管理處如何支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是什麼?

全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 是聯合國、G20推動之倡議組織,引導企業在財務資訊揭露自身營運對自然帶來的衝擊、以及短、中、長期管理風險的策略規劃。目標是讓經營者充分瞭解自身經營與大自然環境的連動關係、進一步做出具備前瞻性的決策,也提供投資人評估參考。

與目前金管會規定金融業者必須揭露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相比,TCFD 著重於議題是溫室氣體減量,TNFD 關注的範圍則延伸至整體自然環境。目前發表了一套可鑑別、評估、管理、呈現自然相關財務風險的框架,提供企業自發性加入,目前臺灣有 14 家企業列入先行導入 TNFD框架的清單,其中多為金融業、電子業、消費製造與工程建材產業。比較特別的是大型建材業者台泥、以及美妝品牌歐萊德

 定期空拍監測
定期空拍監測
 進行林木調查隊現地訓練
進行林木調查隊現地訓練
 企業積極參與認養造林活動
企業積極參與認養造林活動

邀集學研單位投入建立生物多樣性指標

企業若真要在風險管理與永續策略中納入自然正成長、生物多樣性或生物信用額度的概念,勢必需要一套嚴謹盤查與認證機制,類似於目前國際標準認證以「1 公噸的碳排放為 1 單位」作為碳定價的方式,生物信用額度目前僅有方法學,但尚未形成國際共同制度。而且,由於各地自然環境條件不一,自然生態相關公約與國際規範也不斷在改變,例如聯合國每年調整瀕危動植物的清單,因此,生物多樣性的指標也必須審時度勢、靈活調整相關指標。

蔡明哲建議,政府可先把全臺灣依據地形特色進行分類,如:淺山、低海拔、中海拔……等,並盤整學研單位歷年的生態相關數據建立基本盤查資料庫,未來所有商業開發、產業活動,都需要提出關於自然正成長的規劃。由於臺灣生物多樣性損失最大的區域是在淺山,他當然建議先從淺山地區出發。「臺大實驗林可以扮演『測量』生物多樣性的角色,而國家公園佔地廣大,各管理處投注許多資源維護自然生態,已經累積長年的相關生態數據,這些數據就非常適合對外開放,作為指標訂定參考之用。」

蔡明哲同時也透露,臺灣櫃買中心已經注意到生物信用額度證券商品化的潛力,如果臺灣可以率先將生物多樣性證券化,未來,串接生物信用額度、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綠色消費商業模式的一連串相關機制,臺灣將有機會享受先行者優勢,將社會影響力與經濟效益發揮至最大。

「早點行動、臺灣才能成為永續經濟下的獲益者。近期也積極至企業演講宣導,每週都在南投與臺北之間奔波,蔡明哲並不引以為苦,反而對自己的倡議愈發有信心,希望能號召更多企業一起努力,實現人類與自然的永續共生。

作者簡介

趙心寧

前財經記者,以文字為職,喜歡出現在有故事的地方, 科技、人物、永續、地方創生均為守備範圍。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