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4年三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觀點對話

別當凸槌留守人 不上山的登山夥伴

第1頁,共1頁
臺灣山勢陡峭,有許多潛在落石危險
臺灣山勢陡峭,有許多潛在落石危險

別當凸槌留守人 不上山的登山夥伴

文/陳韋宏 圖/何昌穎

受訪者/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巡查員 何昌穎

臺灣海洋冒險家——蘇達貞教授常說:「偉大的冒險家,不做冒險事。」這句話點出戶外活動的核心,再浩瀚的冒險,都不該是人生的終點。每段行程都應該謹慎地面對與管理風險,規畫周詳的計畫,並且確實地執行──包括其中的留守制度,那正是面對登山風險時不可或缺的應對機制之一,透過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巡查員何昌穎的對談,讓我們好好地認識重要的留守制度。

登山者的安全,有賴山下的夥伴一起守護
登山者的安全,有賴山下的夥伴一起守護
下雨不但會造成路徑濕滑,亦可能造成失溫
下雨不但會造成路徑濕滑,亦可能造成失溫

今年年初到農曆過年期間,山難案件與意外事故層出不窮,再加上近年來獨攀的山友越來越多,突顯出自我管理風險能力的重要性,留守人在一場登山活動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在意外發生時,又能提供什麼樣的協助,來避免讓意外事件演變成為山域事故?

早期的登山活動,因為通訊與定位設備的限制,即便登山者學習大量知識與技能以應對山區活動的各種可能,然而在走入山林之後幾乎就與外界失去聯絡,「留守人」往往較為被動,僅能對登山隊伍提供有限的協助。但隨著通訊設備普及與山區訊號改善後,登山者與山下家人、朋友的通聯難度降低,也使得在山下的人能夠對正在登山的隊伍提供實質的協助,進而孕育出現在的「留守制度」。

「留守制度」是近年來官方與民間都在大力推行的一種風險管理方式,透過「留守人」定時掌握登山者的動態與狀態,提供即時的天氣與路況更新資訊,來提升登山者遭遇意外時的應變能力。何昌穎藉此先澄清一件事:「緊急聯絡人與留守人在功能上完全不一樣。除非有一人能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否則兩者無法互相取代。」

緊急聯絡人是在出事後,協助處理當事人的醫療處置,多半是親人比較合適;而留守人是在出事的當下,就要能啟動應變與救援的功能,在山下做出可能的協助,避免山域事故發生。所以在上山前擬定登山計畫書時,就要確實選擇正確、合適的人在對的位置,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功能。

衛星設備可協助向山下的人傳遞所在位置/玉管處 提供
衛星設備可協助向山下的人傳遞所在位置/玉管處 提供

發揮留守功能,做登山人的後援

去(2023)年2月,國家公園發布1部名為敬高山前,先敬夥伴》的影片,希望民眾思考走入開放的山林之前,我們能做些什麼準備。其中先敬夥伴的這一個概念,便來自於留守制度,有一個稱職的山下留守夥伴,能讓我們在探索山林與享受高山美景時,能有更多的應變方式與保障,來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

目前落實留守制度的案件資料並不多,在玉管處的案件紀錄中,2019 年有起事件是 1 名女子在單攻玉山的回程途中體力透支,但因留守人啟動了救援機制,使這名女子成功獲救的案例。我們從這場案例觀察到,留守制度如何在這起意外事件中發揮功能,避免讓事件演變成為山域事故。

這起案例的留守人是這名女子的父親,女子在出發前向父親說明當日行程,並約定在下午5點至6點間,會回到塔塔加的停車場碰面。而該名父親在陪同女子到塔塔加登山口後,便留在有收訊的塔塔加遊憩區等待,並在約定碰面的時間先嘗試著與女子聯繫,但當下女子的手機未能接通,父親便提高警覺持續撥打電話,直到晚上8點多仍未連絡上女子,便至塔塔加警察小隊報案求援,說明事發經過與描述女子特徵。最後,在玉管處與警察小隊的出動救援後,才在步道上尋獲這名女子,讓事件得以有驚無險的平安落幕。

我真的不能請我的親人作為留守人嗎?

緊急聯絡人和留守人的職責,需要的條件也不同,若您的親人具有相當登山經驗,的確有機會成為留守人。

緊急聯絡人適合的人選:親人、伴侶

瞭解登山者的病史、身體狀況,在當事人失去意識時,能做出合適判斷與處置的人。

留守人適合的人選:有登山經驗的熟識山友

瞭解隊伍登山計畫裡的各項細節資訊。在隊伍登山時,協助隊伍處理山上不便處理的事務,並與隊伍約定聯絡時間、留意天氣與路況的變化,提供隊伍即時的資訊更新,紀錄掌握隊伍的狀況與動態。遭遇突發事件時,協助對外與對內的溝通聯絡工作,排除或啟動救援的機制。

《敬高山前,先敬夥伴》影片
《敬高山前,先敬夥伴》影片

《敬高山前,先敬夥伴》影片

「向山啟程,留守才是第一步!」金鐘演員連俞涵擔任登山安全守護天使,從登山啟程、意外發生、留守人及登山隊員的通力合作、到最後救援成功,以一場有驚無險的山域意外事故強調留守制度的重要性。

留守人應有的3「機」

如果留守人必須要熟悉登山活動、對隊員與欲前往的山域有足夠的瞭解,在遇到緊急事件時能做出判斷、並清楚救難資源與對外求援的流程,那這不就等於跟山上的隊員一樣了嗎?「沒錯!留守人就是一位不上山的隊友,要時在山下提供一切的支援與救援聯絡的工作。」何昌穎一語道破留守人的定位。

留守人是山上隊伍和外界連接的那一條線,是能在隊伍發生緊急事故時,能提供協助求援的護身符,是隊伍裡很重要的一個角色,並非只是虛設或掛名,而是在登山活動進行的同時,留在山下待命,時時守護與支持在山上的夥伴們。

要成為一個好的留守人,何昌穎說必須具備有3「機」。第1機是「機」警,要時時保持警覺心,在意可能的潛在風險;第2機是「機」智,要藉由過往的經驗、對山友的熟悉度、對地形的瞭解度,做出各種的判斷與指引;第3機是「機」會,要給山上夥伴自行解決問題的機會,還有在判斷出事後,給夥伴一個被救援的機會。

留守人必須熟悉登山的路徑狀況,並掌握可能的天氣變化
留守人必須熟悉登山的路徑狀況,並掌握可能的天氣變化
留守人確實傳達現場狀況,救難單位才能準備合適的器材
留守人確實傳達現場狀況,救難單位才能準備合適的器材

落實制度,成為隊伍裡的守護者

也許有人會說,給夥伴一個被救援的機會很難嗎?這個難在於要能給出機會,是建構在落實這項制度,清楚掌握夥伴的動向與狀態,才能在第一時間感覺到異常而有所警覺,並依照過程中所獲得到的資訊,以及過往的經驗,來判斷夥伴是否有能力應對處理,或必須對外求援。實際查閱資料的結果,何昌穎說道:「玉管處這5年的山難事故資料,幾乎沒有看到由留守人來通報的案例」。這顯示出留守制度並未被落實,或是留守人缺乏前述的3機。

我們從《敬高山前,先敬夥伴》的影片裡,可以看到不少關鍵性的重點,像是片中的留守人Dora,起初認為自己擔任留守人,只是為了符合登山申請流程的需要,所以讓上山的朋友掛名,覺得自己只是提供名字「幫」朋友一個忙,非但不清楚留守人員的職責,有沒有身為留守人的自覺。這看起來雖然很不負責,但這其實是目前很常見的現況,留守人普遍不清楚自己的職責與任務。

另外,像是留守人在尚未釐清隊伍狀況,就想聯絡救援系統啟動救難行動,這也是幫倒忙的處理行為,不僅有可能會占用到救難資源,而且也不一定能協助到隊友。畢竟,在狀況不清楚的情況下,很難準備到合適的救難器材,增加救難上的難度與風險,也會因為無法鎖定確切的範圍,讓救難隊伍的行動過於發散,無法迅速抵達事故現場,這些都是留守人應該避免犯的錯。

最後我們請何昌穎送給留守人員一句話,他說:「身為留守人,你很重要!你就是隊伍的一份子。」期待透過這次的內容,能讓讀者更認識這位常常被忽視的登山夥伴——留守人。

臺灣有台灣戶外安全推廣協會提供的第三方留守平臺
臺灣有台灣戶外安全推廣協會提供的第三方留守平臺

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留守人,我該怎麼辦?

臺灣有台灣戶外安全推廣協會提供的第三方留守平臺可以協助,不過目前協助的範圍僅限於特定路線。此外,也可自行租購「衛星追蹤通訊裝置」來進行定時自動回報,並配合簡訊發送功能主動對外聯絡,輔助山下親友達成留守任務。

作者簡介

陳韋宏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研究所畢。曾任教科書及環教教材編輯,現從事科普、環境教育及文字編撰工作。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