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家公園季刊

2024年三月號

友善列印 轉寄字級:
回本期目錄
零距離看世界

奏響「生物多樣性」凱歌 探看 10 個值得關注的國際保育案例

第1頁,共1頁
(位於鳥頭海景保護區內的拉賈安帕群島(Raja Ampat)/ Simon Spring 提供
位於鳥頭海景保護區內的拉賈安帕群島(Raja Ampat)/ Simon Spring 提供

奏響「生物多樣性」凱歌 探看10個值得關注的國際保育案例

文/許麗芩

1962 年,美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 (Rochel Carson) 出版《寂靜的春天》,語重心長地道出:「大自然賦予大地景色多樣性,但人們卻熱心於簡化它。」引發人們對於自然環境的省思與迴響,也成為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先聲。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一群科學家、各國領導人及民眾關心環境議題,並於 1951 年正式成立「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簡稱 TNC),在數十年來國際環保聲浪風起雲湧的時代中,相當具有指標性,尤其對於解決地球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以及如何讓大自然與人類能夠和諧共存,不遺餘力。

位於蒙古肯特省的森林與草原景色/ Ken Shono 提供
位於蒙古肯特省的森林與草原景色/ Ken Shono 提供

TNC 呼應「30x30」推動國際保育

大自然保護協會源自於美國,是全球性的非營利環保組織,在 70 幾個國家和地區皆有附屬機構和分支,全球擁有超過 100 萬的會員,其所關注的自然保護工作範圍擴及北美、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亞洲、環太平洋以及加勒比等地區,許多跨國企業都投入資金加以支持。

2022 年,將近 200 個國家共同簽署了《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確立全球未來10年間所需要共同努力的保育方向。當中提到,希望實現「30x30」目標,也就是計畫在2030年之前,將全球30%的陸地、海洋、內陸水域,尤其對於那些具有特定生物多樣性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加強保育。TNC 也呼應此一目標,發表了「2023全球值得關注的10個地區」清單,希望作為「30x30」國際生態保育目標的示範對象。

綜觀這10個 TNC 合作推動生態保育的地區,包括印尼的鳥頭海景保護區(Bird’s Head Seascape)、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非洲的加彭(Gabon)、美國的中阿拉帕契山脈、德國的首都柏林、肯亞的帕泰島、加勒比海地區的巴貝多、南美洲的大廈谷(Gran Chaco)、東亞的蒙古草原,以及北美洲的翡翠緣(Emerald Edge),包含了陸地、海洋、內陸水域等類型,大多是生態豐富、但可能正面對生態迫害或需要弱勢族群賦能等問題,當然,也有人類如何與自然共融的表率,都值得全球民眾共同關注

阿帕拉契山脈的森林與多樣地形創造出豐富的小型氣候網絡與生物多樣性據點/ Sean Foster 提供
阿帕拉契山脈的森林與多樣地形創造出豐富的小型氣候網絡與生物多樣性據點/ Sean Foster 提供
生活在西維吉尼亞州熊岩保護區(Bear Rocks Preserve)的東方蠑螈(Eastern Newt)/ Virginia
生活在西維吉尼亞州熊岩保護區(Bear Rocks Preserve)的東方蠑螈(Eastern Newt)/ Virginia
蒙古有 80% 的土地由草原覆蓋,是重要的碳匯資源/ Ariungoo Batzorig 提供
蒙古有 80% 的土地由草原覆蓋,是重要的碳匯資源/ Ariungoo Batzorig 提供

陸地:山林與草原的協奏曲

位於美國東部的阿帕拉契步道(Appalachian Trail)是聞名全球的健行勝地,橫跨 14 州、8個國家森林和 2 座國家公園,還向北延伸進入加拿大。而 TNC所關注的區域則是位於西維吉尼亞洲的「中阿帕拉契山脈」(Central Appalachians),此處擁有多變的地形和氣候,兼具高原、山脊和山谷等生態環境,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

景觀優美的阿帕拉契山脈向來是旅人心中的自然美地,不過卻也因其古老地塊蘊藏豐富的礦產,曾因採礦而造成巨大的生態浩劫。在 2014 年《國家地理雜誌》的〈煤炭的難題〉報導中,可以看到阿帕拉契山脈有數百平方公里的山脊因採煤而被剷平為「剃山頭」的驚悚畫面。不過,保育人士也曾為了保護阿帕拉契山徑內珍貴多樣的山椒魚生態,以自然工法來維設山徑,並呼籲健行客探索美景之餘「不要留下破壞的痕跡」。看來,在人類發展經濟及觀光而與自然生態之間的角力,人們應該發揮更多智慧來平衡或抉擇。

而在地球另一端,向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美譽的蒙古草原,近年來則面臨乾旱增加、過度放牧及沙漠化越來越嚴重的景況。以往在環保議題上,草原似乎不如森林受到較多的關注,但它其實也是相當重要的棲地,尤其在固碳方面,草原具有良好的碳匯(carbon sink),茂密的根系能夠抵禦火災,並將碳儲存在土壤並孕育在此生長的植物。如何善用遊牧民族對當地自然人文的了解及智慧,幫忙監測環境、參與保育專案,保護瀕危生物,或許也能帶動草原保育的新契機。

鳥頭海景擁有 3/4 的已知珊瑚種類和超過 1,800 種魚類/ Bird's Head Seascape, Jones, Shimlock, Secret Sea Visions 提供
鳥頭海景擁有 3/4 的已知珊瑚種類和超過 1,800 種魚類/ Bird's Head Seascape, Jones, Shimlock, Secret Sea Visions 提供
海洋領土超過 185,000 平方公里的貝巴多,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 /Tom Jur 提供
海洋領土超過 185,000 平方公里的貝巴多,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 /Tom Jur 提供

海洋、內陸水域:珊瑚礁及雨林的奏鳴曲

總面積超過22萬5千平方公里(2,250 萬公頃)的鳥頭海景保護區,擁有目前已知全球珊瑚礁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物種和1,800多種魚類,同時也是一個多樣化的熱帶海洋生物、稀有和特有鳥類、哺乳動物、昆蟲及植物的生態寶庫。

自 2004 年一項多夥伴保護倡議以來,鳥頭海景就希望能確保長期有效地管理豐富的海洋資源,確保其公民的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經濟利益,同時也保護其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指標。不過,隨著大量石油、採礦、伐木、非永續漁業和旅遊業等的發展及衝擊,這個海洋生態天堂也面臨嚴重威脅,如何讓當地原住民以「參與而非懲罰」的方式來管理鳥頭海景保護區,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方向。

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巴貝多(Barbados),同樣是由珊瑚礁所組成、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系,例如瀕危的玳瑁海龜、豐富的飛魚等,吸引許多喜歡浮潛或水上活動的遊客。然而,雖然此處擁有無敵海景與豐富的生態,近年來仍然面臨氣候危機、海平面上升、生態遭受破壞等災難,亟待透過零碳排目標、復原珊瑚生態、抵禦氣候危機等,繼續保留生物多樣性的榮景。

挽救亞馬遜河流域的雨林,同時為當地社區創造就業機會/ Ivars Utināns 提供
挽救亞馬遜河流域的雨林,同時為當地社區創造就業機會/ Ivars Utināns 提供

擁有全世界最大熱帶雨林及流域最廣的亞馬遜河流域,有「地球之肺」的美名,是世界公認的「生命王國」,蘊藏著世界最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許多冒險尋寶題材的電影,都喜歡前來這個神秘自然寶地取景。

橫跨南美洲北部的亞馬遜河,種類極為豐富的生物在此地生養不息,其中包括遷徙超過11,000 公里的多拉多鯰魚;同時,有 3,000 萬名居民在此生活。但隨著農場與牧場的開墾與砍伐,森林快速流失,可能因此改變亞馬遜流域的生態環境與氣候。

隨著近年來的氣候異常和聖嬰現象,亞馬遜河流域嚴重乾旱,也導致這個「地球之肺」難以呼吸、逐漸草原化、大量魚群和瀕危淡水豚死亡、水路交通中斷影響數十萬居民生計和物資供應等種種危機,「阻止砍伐、保護森林、拯救氣候」也成為此次守護亞馬遜河流域的關注重點。

無獨有偶,大廈谷這個南美洲第二大的雨林,雖然名氣沒有亞馬遜雨林般響亮,但因其擁有廣闊草原和狹長的濕潤地帶,生物多樣性仍不容小歔。而它也同樣面臨原生森林大量遭到砍伐及開發、土地汙染等衝擊,也侵擾了當地原住民 Pilaga 族人與自然的生活樣貌。難怪當地族人向當局呼籲,希望讓原住民可以有效參與各項全球貿易和地方發展有「事先知情同意」的權利,不再只是淪為被決定的待宰羔羊。

非洲南部的加彭,有超過8成的國土由熱帶雨林所覆蓋,是許多珍稀動物的棲地,堪稱「非洲之肺」。可惜近年來隨著當地的石油開採、濫墾濫伐,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氣候調節功能失靈,當地正在想辦法透過木材本地再造、保持低度森林砍伐、減少破壞性設備等方式,試圖為加彭在發展經濟和環保中,找到可行的出路,不再讓此地的自然生態成為「印鈔機」。

大廈谷的小農投入再生農業 
(Regenerative agriculture),實踐不犧牲自然的糧食生產/Roberto Pampa 提供
大廈谷的小農投入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實踐不犧牲自然的糧食生產/ Roberto Pampa 提供
加彭廣闊的森林是許多極度瀕危物種的家園/ Flo Lorenz 提供
加彭廣闊的森林是許多極度瀕危物種的家園/ Flo Lorenz 提供
滕珀爾霍夫公園(Tempelhofer Feld)前身為機場,如今是以自然為導向的社區休閒場所/ Ralf Knüfer 提供
滕珀爾霍夫公園(Tempelhofer Feld)前身為機場,如今是以自然為導向的社區休閒場所/ Ralf Knüfer 提供
柏林擁有近 2,500 個公園,這些綠色空間不僅是數百種昆蟲的家園,也幫助城市適應氣候變遷/ Tania Malréchauffé 提供
柏林擁有近 2,500 個公園,這些綠色空間不僅是數百種昆蟲的家園,也幫助城市適應氣候變遷/ Tania Malréchauffé 提供

都會、漁村、海岸線:住民和自然生態的交響曲

通常提到「生物多樣性」時,許多人想到的會是海洋或山林野地等人煙稀少的區域,而人口稠密的都會區似乎無法與這個名詞產生連結。但柏林作為 TNC「2023全球值得關注的10個地區」清單中唯一的大都市,對於都市與生態共存,提供一個明確可供仿效的自然生態城市圖像。

二戰後的柏林出現許多閒置空間,居民巧妙將其中一部分改為公共綠地,如長約 15 公里的線型綠地公園等。此外,還進行城市綠化試驗計畫,如把廢棄的體育場觀眾席改造為綠地,並引入山羊來應對灰葉楓等入侵種,如此將城市廢墟回歸自然、成為生物多樣性棲地的作法,也讓柏林成為城市生態學的搖籃。

位於肯亞沿岸地區的帕泰島(Pate Island),則是有著豐富的紅樹林生態系的漁村部落,對於當地居民來說,紅樹林不只儲碳能力強,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還為牲畜提供了藥品、飼料和木柴的來源,也能吸引蜜蜂在樹木盛開的花上採蜜,釀造美味的紅樹林蜂蜜。此外,當地傳統的建築可以採用紅樹林木材修建屋樑、屋頂和門楣;而螃蟹和鯛魚則是在紅樹林中大量繁殖,讓當地居民賴以為生,由此可知紅樹林對當地的重要性。

除了都會和漁村,位於北美洲西岸沿海的翡翠緣(Emerald Edge),則是橫跨美國及加拿大兩國5萬 6000公里的海岸線,包括 大 熊 雨 林( Great BearRainforest )、克拉闊特峽灣(Clayoquot Sound)、通 加 斯 雨 林(Tongass Rainforest )等。在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溫帶雨林中,擁有相當豐富的生態系,難得的是,此地的原住民與當地社區及自然生態共生共榮,既保有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也保障了居民的生活及文化。

位於溫哥華島西岸的克拉闊特峽灣,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定為生態保護區/ Adam Jones, Ph.D. 提供
位於溫哥華島西岸的克拉闊特峽灣,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定為生態保護區/ Adam Jones, Ph.D. 提供
居住在大熊雨林的靈熊(spirit bear)/ Margaret Strickland提供
居住在大熊雨林的靈熊(spirit bear)/ Margaret Strickland提供

共創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

TNC 所關注的這些國際保育案例,看似分布於天涯海角,與臺灣不太相關,卻值得將之引以為鑑,作為臺灣保育的參考。

例如臺灣同樣面臨氣候變遷、生態破壞、濫墾濫伐、生態系崩解、海洋生態珊瑚礁瀕危以及生物多樣性逐漸消失等危機,學習如何將綠化落實在人口眾多的都會地區、保留更多獨特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讓社區居民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才能讓家園永續發展。

誠如聯合國專業報告指出,「全球大約有一半的 GDP 產值,必須仰賴健康的生態系,當生物多樣性不斷流失,對許多企業來說,無疑是重大的經營風險,尤其是原物料仰賴自然供應的食品、礦產、醫藥等產業。」

期待有一天,無論在山野、河岸、海洋、草原或是都會之中,有更多人能夠自在地與自然共舞,或許,也能與瑞秋.卡森般有相同的體悟:「風,那麼輕柔,帶動著小樹、小草一起翩翩起舞,當一陣清風飄來,如同母親的手輕輕撫摸自己的臉龐,我喜歡那種感覺,帶有絲絲涼意,讓人心曠神怡。享受生活,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綾羅綢緞為伴,大自然便是上帝所賜予人類最為珍貴的。」

作者簡介

許麗芩

自由文字工作者,曾經擔任《大地地理雜誌》、《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繁體中文版)、《探索人文地理雜誌》、《台北畫刊》等資深撰文及主編,企劃出版及編撰十幾本專書,也涉及展示文案、刊物代編、影片腳本等領域。

回本期目錄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