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震後重建:太魯閣國家公園
內政部積極推動太魯閣國家公園重建復原工作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裁示時表示,這次地震太魯閣國家公園受災嚴重,震後國家公園署隨即成立復原工作小組,多次至災區實地查勘,綜整災後重建所需經費,在行政院的支持下,將會挹注約30億228萬元,分年分三階段推動國家公園復建計畫,並採分期、分區復原的開放策略,受災較輕微的景點,如天祥、太魯閣、長春祠、布洛灣等景點步道,優先進行整修,並在兼顧整體安全的前提下,在今(113)年底進行局部開放,並朝明(114)年底全面開放的目標來努力。
國家公園署報告說明,為爭取114年以後經費,國家公園署已訂定「太魯閣國家公園0403地震災後復建計畫」,送請行政院審議中,災後復建計畫分三階段推動,第1階段為「緊急搶修」,災修工程具有時效性、安全性,刻正評估地震後太魯閣、長春祠、布洛灣、天祥、蘇花等遊憩區的地質風險,其中遊客中心、停車場、布洛灣吊橋、部分步道等區域受損相對輕微,優先辦理7案搶災復原工程, 預訂113年底可開放局部安全區域,至於災損較輕微的遊憩區,配合公路及交通系統修復,完成開放前的整備,於安全前提的原則下,以114年底全面開放為目標。
第2階段辦理「設施防護安全與科技防災強化」、第3階段以「提升遊憩安全及品質」為目標,因強震後地質仍未趨於穩定,且地震不斷,中長期的復建計畫,將配合地質風險詳細評估辦理,進行防護工程規劃設計,並將評估可行路段或熱點設置監測預警設施及融合地景且不影響生態的避難設施為主,像是砂卡礑及燕子口步道因受災嚴重,尚需依詳細調查評估結果規劃重建方案,並整體提升遊憩安全,預計至120年完成。
403地震太魯閣國家公園重要景點災情
國家公園署與專家們於受影響較小的九曲洞明隧道內聆聽太管處同仁說明
攜手居民,從重建走向與自然共生
雖然九曲洞等景點的明隧道在此次地震當中,有效發揮抵擋落石和避難的功能,然而,園區內仍有許多如:砂卡礑步道、綠水步道、錐麓古道等步道,受限於環境因素,僅能在最大限度內施作避難或保護設施,也成為此次地震受損嚴重、大多數遊客受困的區域。震後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緊急應處工作:1、成立災害應變中心,由首長及所有一級主管進駐。 2、中/英/日網站公告全園區禁止遊客進入。 3、出動人員巡查回報災情並封閉步道口。 4、持續配合救災單位進行遊客救援及暫時安置。 5、關注天氣變化對救災及環境之影響。
403地震後,國家公園署立即派員協助太管處勘災、重建,並且確立分期、分區開放原則。太管處秘書孫麗珠表示,目前整體地貌改變的實際情況,已委託專業的顧問公司進行調查與安全評估,待地震活動趨緩後,將以無人機並輔以人力,優先針對砂卡礑、燕子口、九曲洞、白楊步道等災區進行調查、分析災害狀況及復建工程的規畫建議,並制定分期分區計畫,逐步恢復太魯閣昔日風貌。
或許是這片土地上的傷口太過於震撼,過去災後,每每出現期待儘速開放的聲音,此次較為減少,透過一張張真實呈現的災損照片,讓愈來愈多人認同「大地需要休養生息、以減少未來反撲機會」的概念,期待重新建立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永續共享山林資源。
7月上旬太管處與張木林老師帶著志工,播撒成千上萬顆太魯閣原生種籽在嚴重崩塌的崇德隧道口附近。孫麗珠強調,目前原生種籽的採種、搜集仍持續進行,為了加強山林復原的力道,計畫未來在適合播種的季節,於坍方、岩層裸露區域,克服峽谷強風的挑戰,以大型無人機攜帶種籽球播撒的方式,期加速與擴大植生球拓植的面積,恢復山林的生命力。
(資料來源:國家公園季刊2024年九月號)
管處同仁第一時間挺進砂卡礑步道救難
搜救隊將受困民眾帶出九曲洞
號召志工一起採集原生種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