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灘地生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人工清除入侵種植物互花米草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日前於巡查作業時,發現馬山三角堡外側灘頭有面積大約50平方公尺小範圍的外來種植物「互花米草」生長其中。為維護生態環境,於本(10)月18日下午退潮時間,以人工利用鋤頭、圓鍬等工具進行移除作業,從小範圍之防治,避免日後擴張而需導入機械辦理清除工作對環境之干擾與破壞。
互花米草,俗稱「大米草」,因其耐鹽、固岸定沙的特性,中國於1979年自美國東海岸引進栽植,目的在於保灘護岸、改良土壤、綠化海灘及改善海灘生態環境等。然而該植物於海濱環境有超乎預期的強大適應能力,根據中國相關研究指出,互花米草一旦定著覆根,每年約以10%速度驚人成長。自引入福建沿海試種後,先後擴張至浙江、江蘇、上海、廣東和山東等地,並藉由潮水及人類活動之便,悄悄入侵金門。
就生態而言,互花米草的入侵,將改變當地泥灘生態、灘地地形、植物相,使得潮間帶的生物多樣性,逐漸趨於單一化。金門國家公園自成立以來即致力於維繫金門環境生態的多樣性,針對互花米草入侵金門地區海岸現象,於2007年全面調查範圍內互花米草分佈情況,並擬定策略逐一清除。互花米草多分佈於潮間灘塗地,人員行走困難,加上根系發達清除不易,為避免該植物快速擴張蔓延,大面積之移除作業常需倚賴大型機具,難免對當地環境造成干擾與破壞。
本次於馬山三角堡外側灘頭發現面積尚未擴大之入侵生長植物互花米草,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約10多位工作人員,於本(10)月18日下午退潮時間,以人工利用鋤頭、圓鍬等工具進行大約一下午之移除作業後已完成清除。為保護金門地區之生物多樣性,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請民眾一起觀察周遭環境,若有發現金門常見入侵種植物如互花米草、銀膠菊等,盡快通報俾便安排移除作業,從小範圍之防治,避免日後擴張而需導入機械辦理清除工作對環境之干擾與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