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山準備二三事 從容暢遊平安歸

今(109)年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國人在無法出國旅遊的情況下,轉而從事國內旅遊,尤其是登山健行活動風氣盛行,各個山區都出現人數爆增的情況。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玉管處)表示樂見戶外活動風氣蓬勃發展,卻也憂心民眾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入山所衍伸出的問題。其實登山雖具有冒險成分,但民眾只要做好準備,掌握風險管控,就可以悠遊山林自在享受登山健行的樂趣。

統計數字會說話

從許多新聞媒體報導指出,今年度的山域意外事故頻傳,除了案件數較以往多,事故類型也有些轉變。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91年到108年間,年平均山域意外事故為159件,但今(109)年1月到8月,件數已高達295件,成長驚人。玉管處表示,轄區91年到108年之年平均山域意外事故為18件,但今(109)年1~11月山域意外事故已高達55件,初步分析原因,多是因為初入山林者的準備不足及對應緊急狀況的經驗缺乏所致。

登山計畫越詳盡 面對山林越從容

分析山域事故原因,不外乎山友經驗不足、非自願獨攀、隊伍結構鬆散、自身痼疾復發、未設定時間折返點、劇烈氣候變化、突發墜落等使偏離步道等情形,綜上,大部份的突發狀況是山友可以在行前就先做好準備的,像是需要攜帶的裝備,可以透過檢核表確認,並且要注意裝備有無故障、損壞、電力是否充足,以免背上山又派不上用場還危及生命安全。特別提醒要記得攜帶個人必備藥品,在山域事故案例中也不乏原本就有慢性疾病或是家族病史的民眾,在山區從事高體能負荷的健行後突然發作的情況,不論是氣喘、癲癇,或是血糖速降、心律不整等,在偏遠山區都是命懸一線的危急時刻。因此這類的山友除了應備妥自身常備藥物外,也建議事先跟醫生諮詢應注意事項,並且結伴同行,讓隊友可給予適度的護理及協助。

此外,要從事登山活動也務必事先了解登山路線的環境及困難度,求救案例中不乏當事人表示自己事先不知道這條登山路線這麼困難、體能不堪負荷;或是要通過崩塌危險地形,需攀岩、涉溪等,心生畏懼無法完成行程故而求救者。登山前不了解行程路線者,如跟自己原本的登山隊伍走散,就容易因迷途而導致嚴重的後果。

預防迷途有竅門

沒人希望自己在荒山野嶺迷路,因此要事先模擬演練,出發登山前就必須要有「如果我迷路了,該如何自救?」的正確知識、熟練技能與事前準備。知識越充足,行前準備越齊全,一旦發生迷途時,就能從容地面對與應變,提高自己被尋獲的存活機率。

首先是要帶齊裝備、熟讀他人的登山紀錄、會研判地圖(或使用地圖App)、具備定位技術、周延登山計畫書、不要脫隊、時時確認自己所在位置、注意天候與時間等。

真的迷路了怎麼辦? 請牢記STOP口訣

S(Stop):停止任何行動,冷靜下來,切勿繼續走不確定的路徒然浪費體力。

T(Think):想一想可能出錯的地點,若真能想清楚迷路的地點,如在哪一條岔路處與隊友走失,就該往回走找回正途,千萬不要想自開捷徑;若不能,應到較空曠、可被注意到的地方等待救援。

O(Observe):觀察自己還有多少可利用的資源(食物、裝備等),以及身處的周遭環境有何資源可利用,如有石洞或樹洞可以遮風避雨、有無水源等。也要注意身旁有無危險因子如土石易崩塌區、野生動物出沒等。

P(Plan):擬定待援計畫,分配身上的糧食與水源,選擇一個恰當的地點來避難(避風、容易被發現的地方)等待救援,並做好保暖以防失溫。

山區天氣變化快 資訊收集不可少

即便做好裝備、登山活動計畫,也訓練好技術體能,但是在山區遭遇到天氣變化,也是老天爺給的另一項挑戰。山區氣候變化劇烈,在不同季節上山應攜帶的雨具、保暖衣物都要有所考量;比如在12月至3月上山,就必須先準備好冰爪等冰攀用具,或如遇雪就要撤退下山,而非僥倖通過或拖延下撤時機,導致登山者身陷險境外,也徒增救援困難。

玉管處重申,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安全,登山前做足準備是預防山域意外事故發生的不二法門,也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親近山林,保護山林,也平安下山,才是登山活動最美好的事!

救難人員往荖濃溪營地附近發現迷途山友,給予熱開水等保暖處置
救難人員往荖濃溪營地附近發現迷途山友,給予熱開水等保暖處置
救難人員陪同迷路山友在積雪中一步一步艱難的下山情況
救難人員陪同迷路山友在積雪中一步一步艱難的下山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