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影響園區農作與生態,研議採更積極的控制策略
梅花鹿成為國內野外滅絕物種成功復育的成功案例,卻也對當地的經濟、交通和生態系統造成衝擊,如何進行有效管理,讓人鹿和諧共存是如今待解的課題。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林務局、畜產試驗所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墾管處)於今(110)年8月召開會議協調後取得共識,希望優先於梅花鹿族群密度較高的地區進行誘捕回收,並進行鹿隻相關產業的研發。
梅花鹿在恆春半島帶來許多影響
臺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數百年前遍布台灣西部平原及山麓,因為過度獵捕、棲息地開發等因素,民國58年於野外滅絕。民國73年起墾管處奉行政院命令,啟動了梅花鹿復育計畫,歷經基礎資料建立、場域設施建置、復育、野放等過程,至今梅花鹿已在野外成功建立族群,數量達到1500-2000隻,成為恆春半島獨特的景觀。但隨著族群量增長,梅花鹿為社會及生態環境帶來了一些負面衝擊,包含啃食植被影響森林更新、進入農業區造成農作物損失、穿越道路發生交通事故等。
農業委員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在墾丁森林遊樂區旁設置了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希望保護珍貴且特殊的高位珊瑚礁生態系及熱帶季風林,而這裡正是目前梅花鹿族群密度最高的地區。近年來梅花鹿對於林下小苗的啃食踐踏、磨角及環狀剝皮造成嚴重生態環境破壞、森林無法更新,使得森林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下降。
族群控制議題影響層面大,需跨單位合作
為了紓解梅花鹿過多造成的負面衝擊,墾管處於交通要道設置告示牌、提供農業損失補助、規劃野外族群引回核心復育區、架設圍籬及施打節育疫苗等措施,來減輕梅花鹿族群過多造成的壓力。
梅花鹿復育計畫已經達成當初設定的目標,接下來面臨的是後續經營管理的挑戰。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主要採用狩獵方式來進行鹿科族群量控制,現階段國內針對梅花鹿族群過多所衍伸的問題,需考量不同權益關係者,透過跨單位合作並採取更積極的作為,例如在不同地區透過試驗來發展更有效率的誘捕方式,將高密度族群造成危害的鹿隻捕捉移除或回收,並由畜產試驗所進行梅花鹿副產品的研發,來發揮更多的梅花鹿利用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