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江國家公園 生態友善棲地營造保育策略研討會
台江位於河海之交的濕地環境,四百年來孕育悠久的漁業文化,是臺灣虱目魚養殖的故鄉,也是近代臺灣水產養殖產業的重鎮;依據本處近年委託學術機關執行研究計畫亦證實在地傳統淺坪式虱目魚養殖模式在冬季固定休養,正是成就台江地區成為黑面琵鷺全球族群最大棲地的重要原因。為了存續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傳統在地文化,自100年起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台江處)率先推動生態友善魚塭營造試驗及「黑琵牌」友善水產品的示範生產,開始思考及嘗試從「人」及「魚塭」開始的保育策略。惟有落實連結在地養殖產業與候鳥生態之間的雙贏保育策略,才能營造出真正資源永續利用之友善冬候鳥的棲地環境。
近年來,臺灣各地紛紛開始重視野生動物與人類產業間的關係,針對野生動物造成之產業損失提出多樣化的農業損失補償、保育獎勵及生態服務給付等措施。因此,台江處預定於110年10月27日舉辦生態友善棲地營造保育策略研討會,在上午場邀請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及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貴賓,分享梅花鹿、鷸鴴科過境水鳥及水雉等動物棲地保育的生態友善獎勵與經驗,並與台江處執行多年的黑面琵鷺生態友善棲地營造策略及生態服務津貼進行比對討論。下午場則進一步探討如何幫助農漁民進行產業加值輔導,邀請了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及臺灣藍鵲茶創辦人等貴賓,分享濕地標章、友善石虎農作標章、綠保標章、海洋之心標章等生態友善標章的理念、品牌經營之經驗等,也與本處黑琵牌商標進行比較。期望能讓與會人士,對生態友善棲地營造相關推動機制、配套辦法及環境責任議題作全面性理解及相互交流意見。
台江處表示,經過這幾年來的持續努力,去 (109)年度已經有3位台江地區養殖漁民提供10.8公頃魚塭成為生態友善棲地營造的合作夥伴,並配合執行降低水位等友善策略,成功吸引黑面琵鷺等水鳥前來覓食。在今(110)年度送件申請加入生態友善棲地營造合作夥伴,已增加到12位漁民、魚塭面積高達百公頃;經過學者專家組成的顧問團進行審議後,選出共52.45公頃加入合作夥伴行列。為了永續推動生態友善棲地的營造工作,台江處希望透過這次研討會,讓相關NGO、專家學者、政府機關,共同來探討生態友善棲地營造、友善標章等推廣之可行性、具體政策建議或建構可能的創新營運模式。期許透過保育品牌與標章的推動,促成臺灣各地傳統產業的活化及特色呈現,創造產業與生態環境共生共榮。
詳情請前往 : 活動報名連結查詢或下載活動簡章。即日起至10月20日截止;配合防疫措施,現場參加名額限定50名,線上參加則無限制。若有相關報名問題可洽台江處保育研究課06-2842600轉1608 楊技正尚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