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處推動「參與式經營管理」,建立棲地經營管理新典範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台江處)每年於鳥類非度冬季節,開放七股當地居民可進入十份黑面琵鷺生態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從事捕撈經濟貝類(環文蛤、文蛤、竹蟶)等漁業行為,除可顧及當地漁民生計外,同時也能保存傳統漁法與相關文化的延續。

台江處今(111)年度5月至8月每月規劃辦理1場次海茄冬幼苗抑制實作課程,有效抑制海茄冬植群持續擴張;6月也辦理可食水龍鬚菜(以下簡稱龍鬚菜)開放採捕工作坊,邀請在地居民共同參與。未來在非度冬季期間,持續辦理海茄冬植群管理、微棲地營造及底質擾動試驗工作,期透過群眾參與保護區經營管理作為,共同努力維護棲地環境品質。

長期指標生物監測成果,啟動保護區經營管理策略

台江處指出,環文蛤是保護區內開放採捕主要捕撈物種,同時也是能反應保護區灘地底質狀況的指標物種,長期以來持續執行環文蛤族群監測調查,在107年時發現環文蛤族群量大幅下降,後續啟動保護區全面體檢研究,發現可能的原因是海茄冬植群快速擴張,導致水體流動交換不佳而使灘地底質淤積劣化,同時也發現保護區內的龍鬚菜,在每年5至7月期間會快速生長,加上受到氣候因素及生長過度的影響,導致龍鬚菜植株腐爛,推測這也是保護區內棲地土壤劣化加速原因之一。

因此,台江處與保護區權益相關單位進行研商,並取得經營管理策略共識,後續推動海茄冬植群管理、微棲地營造及底質擾動等試驗工作,並在自動相機監測下,意外發現黑面琵鷺在營造人工潮池內進行覓食利用的生態驚喜。

台江處指出,今年度七股居民開放採捕經濟貝類捕獲量從5月15日累計至6月30日共計有338採捕人次,總採捕量為5,606.4公斤,平均每人次採捕量為16.6公斤,相較109年度同期間平均採捕量為11.4公斤,顯見在執行各項棲地改善試驗等策略,讓保護區經濟貝類資源得以恢復的目標已有成效。未來將繼續集群眾之力,來建立優化棲地環境品質與合理利用模式,以開創共同參與保護區棲地經營管理新典範。

邀集群眾參與海茄冬幼苗抑制實作課程
↑邀集群眾參與海茄冬幼苗抑制實作課程
邀集群眾參與龍鬚菜開放採捕試驗工作坊
↑邀集群眾參與龍鬚菜開放採捕試驗工作坊
群眾參與可食水龍鬚菜捕撈工作
↑群眾參與可食水龍鬚菜捕撈工作
黑面琵鷺在人工潮池內覓食利用照片
↑黑面琵鷺在人工潮池內覓食利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