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12月1日起調整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規定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稱本處)為瞭解生態保護區步道使用對生態環境影響及承載量評估,110至111年委託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團隊進行調查評估,研究結果顯示步道使用對於生態環境影響尚屬輕微,本處參考研究結果調整多項進入生態保護區申請規定,自今(111)年12月1日起實施,增加民眾自然體驗機會。
〔兼顧生態保育及親近山林 透過承載量研究修訂申請規定〕
近年來國際保護區功能提倡健康福祉,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擁有特殊珍稀動植物資源及地形地質景觀,基於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之前提,結合臺灣山林開放政策,提供民眾申請進入生態保護區親近山林及自然體驗的機會。為瞭解鹿角坑生態保護區新增小觀音山區路線開放使用後對生態環境影響及合適承載量,本處於110至111年間委託國立臺灣大學團隊進行調查研究。團隊透過自動相機監測現有使用量,並於現場調查所造成之步道踩踏情形後,建立使用量與步道侵蝕、土壤硬度、植被影響等生態因子之關係。研究成果顯示,因步道區域相對整個生態保護區佔比甚低,只要民眾維持於步道行走且不任意擴大步道範圍,步道型態利用對於棲地破碎化及生態環境的影響輕微,依調查資料並透過權益關係人訪談及問卷調查,評估建立合適之承載量,建議改採日管制方式進行人數控管,未來可視使用狀況再滾動式檢討。
〔申請彈性並著重安全及生態 加強監測巡查維護美好山林〕
本次進入生態保護區相關規定,主要調整的便民作為包括:簡化承載量管制措施,取消每日8隊、每隊10人及每月500人上限的月管制,改為1人即可成行、每隊最高12人,平常日每日最高60人、例假日最高100人的日管制,並放寬申請每月次數限制,除了同一日內不可重複申請外,不限每月入園次數,以及取消生態保護區開放時間管制,改以提醒注意安全事項。
相關辦法請參閱「申請進入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許可注意事項」,新規定自今(111)年12月1日起於磺嘴山生態保護區及鹿角坑生態保護區各路線同步實施。
為了保存生態保護區棲地之完整性及多樣性,本處將持續監測步道使用對生態的影響,呼籲民眾依申請路線及登山計畫入園,並在既有的步道上行走,避免新增路徑影響生態及衍生迷途事故。本處將會同警政署保七總隊第四大隊加強進行稽查,以維護合法申請者權益及取締違規入園,同時維護生態環境。本次的入園規定與便民作法的調整,回應多數山友們的期待,盼與山友們共同守護這片山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