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中程計畫審議通過 國家公園署推動國土資源利用典範
營建署陳報行政院之「113至116年國家公園中程計畫草案」於8月22日國家發展委員會112次會議審議通過,全案編列122.2億元,配合組織改造112年9月20國家公園署成立,未來以擴大資源整合的角度統合管理9座國家公園、1座國家自然公園、58處重要濕地及海岸地區,並配合淨零排放、數位治理等政策趨勢及環境變遷,策略上將納入自然解方並重視生物多樣性的利用與管理,期能成為國土治理保育與利用並重的典範。
國家公園署未來將持續推展新的亮點工作,包含:推動國家公園及濕地等碳匯調查,了解碳吸存能力進而建立自然碳匯估算規範;推廣低碳遊憩,鼓勵民眾減少使用私人運具及一次性塑膠製品;擬訂跨域復育計畫,結合不同領域之保育機構與組織建立完整物種監測網絡;以及優化環境設施,改善登山環境系統及遊憩服務設施;並擴大國際網絡的接軌串聯,藉由國際合作交流建立人才培訓與交換計畫。
4年投入122.2億元,創造外部經濟乘數效應
營建署指出113至116年國家公園中程計畫延續前期計畫的建設與經營成果將投入約122.2億元,計畫期間透過「保育完整生態系統,維護國家珍貴資源」執行策略,預計將完成120件生態或人文資源保育及棲地復育。經由「強化環境教育與生態美學體驗」執行策略,預計將服務6,741萬遊客及吸引378萬人次參與環境教育,落實國家公園育樂功能。
另外在「促進住民參與管理,強化夥伴關係」執行策略方面,將扶植325件在地產業並發展生態旅遊,強化與社區合作共同保護生態資源。此外,本計畫預期在遊憩活動、環礁海草床碳吸存、珊瑚礁漁業保育復育資源、減緩氣候變遷等面向,帶來超過2,888億的外部經濟價值。
整合多面向資源,拓展多元合作創造共贏
營建署進一步強調,未來計畫整體執行配合國家公園署成立,將在內政部原有的空間計畫、警政、消防、空勤、國土測繪、地政等政策工具整合支援下,擴增服務的範疇,提升經營管理量能,為當代國民及後世子孫守護臺灣最核心的高山、海洋、人文、濕地與淺山的生態文化資源,發揮更大的功效。進而推動臺灣邁向保育研究跨域整合、在地社群合作深化與國際網絡接軌串聯的新里程碑,拓展更多的合作共贏。

將持續優化登山環境與提昇服務管理。/國家公園組提供

環境教育,推動臺灣櫻花鉤吻鮭等保育珍稀物種--跨域復育計畫。/國家公園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