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航海時代的VOC東亞貿易網絡—台江荷蘭商館整體規劃國際研討會與民眾集思廣益反應熱烈

台江地區是16、17世紀以降貿易商船活動的場域,臺灣歷史發展躍入國際舞台的門戶, 1624年荷蘭東印度貿易公司(VOC)在此設立據點,並於台江內海的北汕尾島上建立臺灣第一座商館,為顯現當時台江地區為臺灣門戶的歷史意涵,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著手進行荷蘭商館之整體規劃,希望結合周邊景點及園區,使未來若進行重建荷蘭商館其價值之深化如何操作,成為啟動園區及周緣發展文化與生態旅遊的指標。為讓更多民眾瞭解臺灣商館的過往及未來發展,本處特訂於103年9月6日(星期六)辦理「台江荷蘭商館整體規劃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吸引超過180位的民眾共同聆聽學習。

本次會議邀請到曾是VOC在亞洲貿易據點,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日本平戶及出島等國外學者專家蒞臨分享他們的復原經驗。而在研討會前2日,本處安排各國學者先就此主題與受託計畫團隊主持人進行工作坊討論,並參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荷治時期古蹟赤崁樓(普羅民遮城) 、安平古堡(熱蘭遮城),而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副代表狄衛斯(Robert de Vries)特地從臺北南與學者相互討論。

印尼建築師Arya Abieta分享在雅加達商館保存在缺乏適當保存方法的狀況下,翻新工程和修復建築計畫;馬來西亞Rosli bin Haji Nor學者則帶來麻六甲商館維護建築物的主張,旨在保護遺產與建築;泰國Dhiravat na Pombejra分享暹羅班恩荷蘭商館商館,是結合泰國荷蘭歷史研究的資訊中心,主要由基金會執行,成員為學者、博物館學家與在泰國的荷蘭商業社區代表所組成;日本長崎出島整備室室長馬見塚純治則說明長崎自1571年開始與西班牙及中國進行商業貿易,出島於1636年完工,VOC遂從平戶遷到出島,目前復原工作已進行10棟建築物,每年約可吸引40萬人前往參觀;岡山芳治館長則是付出了心力,將1609年所建平戶荷蘭商館於現址考據重建;臺灣則是由成功大學陳信雄教授分享海堡考古挖掘案例。

本次活動透過各國VOC商館經驗分享,希望依據目前調查研究資料及文獻記錄與相關遺址,蒐集世界各地商館資料,藉由亞洲其他國家之重建經驗與發展經營策略,據以思考台江地區荷蘭商館重建之可行性,如何呈現商館復原、文化旅遊與在地發展面向,作為與民眾凝聚共識的起點,並吸納更多各界對這座建築物來共同討論,使這棟荷蘭商館建築物不僅只是一棟吸引遊客參觀的建物。

台江荷蘭商館整體規劃國際研討會 台江荷蘭商館整體規劃國際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