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戶華僑回饋故里,捐贈「山后中堡模型」,金門國家公園歡迎大家來參觀
位於金門東北角的山后中堡,是日本神戶僑匯返鄉興建的傳統聚落,名聞遐邇。這座聚落是事業有成的王明玉(國珍)攜資返鄉,尋覓一塊位於原王家發跡的頂堡聚落旁、占地15,000平方公尺的新地,自1876年動工起,一直到1900年最後一批建築物竣工,長達25年的時間。山后中堡一共興建了二落大厝16棟、宗祠及海珠堂(學堂)各1棟。1979年,金門縣政府復舊改建,並命名為「民俗文化村」。現位於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範圍內,海珠堂與喜慶館為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所修復並設置之展示館,開放供大眾參觀。
當年興建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王明玉所創辦的復興號,以及後來陸續抵達神戶經商的家族成員,如王敬川(敬濟)、敬苔、敬棟、敬施、敬祥等各房。他們一開始就在王明玉的分配下,分別得到一塊建地,進而將復興號及各海外分號的盈餘,匯回家鄉興建宅第。其實,這種光前裕後的想法,是昔日華僑的普遍價值觀。
復興號正式成立於1871年。在1920年代以前,僑居神戶的山后王家已經建立了一個相當龐大的東亞貿易網絡。1899年,王明玉交棒給王敬祥(1871-1922)。1922年王敬祥辭世後,復興號的重擔落在王敬施(1887-1961年)的身上。為了適應新的商業模式,王敬施將商號名稱改稱「致和公司」,生意繁盛。1936-1939年間,王敬施擔任神戶福建公所(財團法法人福建會館的前身)第3、4屆的理事,是神戶華僑社會福建幫的領袖之一。同時,他也關心金門家鄉事務,曾捐資修繕山后學堂---海珠堂,並添購設備供後輩讀書。
王敬施有壽堂、昭基兩位子女。敬施重視教育,兩位都受到很好的教養。壽堂曾在鼓浪嶼讀書,後到香港發展,壽堂的兒子王靈智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知名教授。昭基,出生於1931年,曾就讀於日本神戶小學校、神戶山手高等學校及神戶外國語大學中國語科,並出嫁給出身臺灣高雄的台僑林文魁,育有建洋、政祥二子,家庭美滿幸福。
由於感念父親王敬施的栽培,林王昭基女士委請江柏煒教授重新製作山后模型,取代海珠堂內年久損壞的原展示模型,以紀念她父親的恩情。模型製作的參與者,包括楊偉立、林珊姍、魏嘉妤、林忠誼、黃佩瑜等。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並協助進行基座更新,以利遊客的參訪。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請鄉親、遊客參訪山后中堡時,別忘了透過海珠堂內的模型,宏觀中堡聚落的格局,「山后中堡」除了是閩南建築藝術的代表作外,也是早期家族凝聚團結的象徵。
![]() |
山后中堡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