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國家公園中山紀念林松樹實施生物防治治療,期能抑制松材線蟲危害
金門國家公園之中山紀念林區之黑松、濕地松因罹受松材線蟲之危害,多株松樹萎凋枯死。管理處特請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曾顯雄教授協助培養可寄生或毒殺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之真菌性天敵:Esteyavermicola、Hyphodermapraetermissum、Hyphodermamutatum;或可寄生於松材線蟲之媒介昆蟲,松斑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之真菌性天敵: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 進行生物防治,並以友善對待這塊土地及環境,避免污染地下水或土壤,以防治松材線蟲之為害,以及松斑天牛之傳播松材線蟲。
松材線蟲,體型僅一毫米,靠著吸收松樹內的養分為生。一隻個體的平均壽命大約為十五至三十天,共經過四齡幼蟲的階段,方能長為成蟲。若不考慮外在因素,松材線蟲會在同一棵松樹上,從一齡幼蟲成長為四齡幼蟲,最後變為成蟲,繼續下一代的繁殖。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松材線蟲萎凋病之發生與防治文章提及目前幾種松材線蟲萎凋病防治方法,以化學或物理方法將松材線蟲或松斑天牛予以殺死,其方法包括:藥劑散佈、燻蒸、燒卻、破碎和剝皮等措施;防止病害傳播的方法則有空中藥劑散佈、地上藥劑散佈、樹幹注射、土壤處理、生物防治和誘殺松斑天牛等措施。
利用非農藥的防治技術來管理植物病蟲害已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就森林生態系而言,為求長期生態平衡,應用生物防治來管理森林病蟲害,將會是未來的趨勢,但目前松斑天牛的生物防治皆還在試驗評估的階段,本處於103年4月開始進行松樹生物防治20餘株,經檢視至今病況已獲控制,故於今年1月持續進行中山林感染松樹調查及GPS定位,另枯死之松樹移除並燒毀,至2月完成約100餘株罹病松樹之生物防治,以高壓點滴灌注之方式,將生物防治劑真菌性天敵經由根部或莖基部注入松樹,並藉假導管隨水分傳輸,隨機侵染潛藏於松樹組織之松材線蟲或松斑天牛之幼蟲、蛹,甚至剛羽化而尚未飛出之成蟲,期望對罹病尚未枯死之松樹達到防治減少擴散成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