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關鍵自然碳匯,國家公園推動增匯減碳策略
因應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變遷,行政院提出「臺灣2050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其中戰略9「自然碳匯」與國家公園、濕地、海岸息息相關,本部轄下成立國家公園署,整合治理國家(自然)公園、重要濕地與海岸地區,其面積占全國陸海域面積的25.4%,是全臺自然碳匯與碳吸存的關鍵場域,也是重要的藍碳(鹽沼、紅樹林、海草床)之種源庫與復育研究基地;守護國家公園、濕地與海岸生物多樣性就是守護臺灣最核心永續的自然碳庫!
科研治理,完備國家溫室氣體清冊報告
目前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冊報告只有收納森林碳匯資料,也就是八大林型的排放係數,但這部分也僅計入森林的碳吸收,未計入森林的碳排,而有關濕地、海洋、土壤等碳匯資料,則尚未收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清冊報告。國家公園署無論在碳匯科研、審議治理或經營管理行動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為了完備我國自然碳匯清冊資料,國家公園署刻已陸續啟動科學研究,針對不同類型的自然碳匯進行基礎調查,建立基線資料,共同來貢獻補足國家溫室氣體清冊尚未完備的部分。
雙管齊下,掌握國家公園組織碳排與藍綠碳匯資料
為推動國家公園減碳及增匯行動,國家公園署刻正辦理「國家公園碳管理計畫」,進行各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之組織碳盤查,掌握園區碳排放量,並盤點自然碳匯圖資,估算自然碳匯,進而研擬減碳及增匯策略,成為國內率先由管理處同仁自行盤整所轄機關組織碳排放源及自然碳匯之典範。
在關鍵的藍碳部分,國家公園署也刻正辦理重要濕地碳匯調查計畫,針對內陸型及人工型濕地碳匯功能實地調查、建構濕地減量方法學規劃架構、彙整分析歷年濕地碳匯成果,未來希望持續透過濕地碳匯調查的科學研究,逐步完備各類型重要濕地碳匯資料,以協助建置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數據。
推動增匯減碳行動,結合企業ESG,加速2050淨零轉型目標
經盤點目前國家公園在森林部分各國家公園溫室氣體移除量就占了全臺林業部門移除量的9.39%,提供將近百分之十的貢獻。國家公園將持續透過盤點現有外來種入侵、劣化棲地、廢耕地、沙洲等區位辦理造林;濕地碳匯方面,也將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為前提,在合適的鹽田、廢棄魚塭等地適地推動碳減量基地。
同時,國家公園署也積極與企業合作,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強化企業ESG責任,以生物多樣性核心價值,將企業社會責任導入國家公園的合作機制,擴大保育行動及量能,持續造林撫育、劣化棲地植樹、海岸沙洲造林等,不僅可增加碳匯、促進環境教育及資源保護,也能提升臺灣企業形象與國際能見度,實現公私合作雙贏。例如萬海航運公司前(111)年起與國家公園署共同簽署「合作植樹造林養護專案」合作意向備忘錄,從111年至119年陸續於墾丁、陽明山、太魯閣、金門、台江、壽山等國家(自然)公園、及高雄與臺中兩處都會公園等土地(約135公頃),合計種植超過40萬棵樹木並進行養護復育,截至目前為止已栽種2萬6,875株原生喬灌木,是國家公園署ESG的優良案例。
而在減碳部分,國家公園署也與各國家公園管理處將續積極辦理組織碳盤查作業,以生物多樣性為前提,建立國家公園碳收支帳,訂定國家公園淨零排放策略,作為低碳建築、低碳社區與低碳旅遊的示範基地 (如推動園區友善農漁業、低碳旅宿、綠色運具等)。期透過增匯減碳的努力,加速臺灣2050淨零轉型目標,打造一個更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豐富的自然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