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紮根校園,從說故事開始,走進聚落,體驗自然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03年取得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金門地區第一個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單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謝偉松處長表示,該處秉持環教教育法的立法精神,繼續推動環境教育,讓更多國民藉由環境教育課程,培養環境意識,共同珍惜珍貴的環境資源。
金門雖位處離島,但環境資源豐富,尤其是特殊的戰役資源與極具特色的閩南文化,這些都是國家重要的文化遺產,為推動環境教育課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針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規劃獨具特色的4套「環境教育」戶外教學課程,配合融入每年邀請金門19所小學參加「小學生認識國家公園」活動,104年活動於3月進行,其中包含如「落番的故事」環境教育課程,是利用水頭聚落中之金水學校展示館、得月樓展示館、僑鄉文化展示館,分別介紹閩粵地區僑鄉文化形成的背景、金門人如何出洋發展、在僑居地奮鬥的情形、及回饋鄉里的過程,讓學生明白先人如何在困苦的條件中,改善環境,並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尋找風獅爺」環境教育課程,則利用瓊林聚落擁有豐富的人文史蹟,進行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透過跨領域的學習,將風獅爺的歷史,與在地季節風向結合,讓國小四年級的學生了解生活週遭常見的文化地景所代表的意義;「新兵日記」環境教育課程,以利用「八二三戰史館」及「瓊林民防館」,來介紹影響金門甚鉅的八二三砲戰,和戰地政務時期之民防組織的歷史演變,並以瓊林民防坑道引導學生體驗戰地生活之艱辛。「綠意中山林」環境教育課程,則利用真實情境之體驗,帶領學生在金門的中山林中,運用感官學習;除了視覺之外,加上聽覺與觸覺的方式,讓學生從各方面去認識身邊的環境。
該處上半年度將辦理18梯次之活動,目前已辦理8梯次,其中對於「落番的故事」有學生表示:今天的活動讓我們學到許多知識,也知道落番是什麼意思,讓我了解當時的居民為了改善家庭生活到這麼遠的地方工作,我以後要好好維護這些以前人留下來的古蹟。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出,希望透過各項環境教育課程之設計,與解說志工的帶領下,讓學童清楚認識國家公園成立目的、資源特色,以及金門珍貴的人文、戰役與自然資源,從而啟發學童的環境意識與認知,為環境保育工作紮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