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程北飛!繫有衛星發報器的鵟一路順風

鵟為金門冬季陸域環境中常見的猛禽之一,為能瞭解猛禽遷徙路線,金門國家公園於103年委託劉小如教授團隊進行金門猛禽生態調查,為鵟安裝衛星發報器以了解其遷徙路徑。依據最新衛星資料顯示,103年11月2日安裝發報器之雌鳥(編號141325號)原本一直停留在歐厝附近活動,今年(104年)4月14日即離開金門開始北返,一路北飛經福州到浙江,經由以上資訊推估其每天約可飛行200公里;此一紀錄提供寶貴之猛禽遷徙路線,希望藉由衛星發報器能夠了解猛禽遷徙路徑及棲地利用等資訊,金門國家公園將持續於官網(http://www.kmnp.gov.tw/)及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kmnp.fans)發佈最新消息。此外,每年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呼籲大家透過資源永續利用與維護自然環境等行動,保護唯一的地球,金門國家公園將持續規劃猛禽保育及棲地經營管理,與民眾共同保育金門自然環境。

計畫團隊表示本次採用之衛星發報器為美國Microwave Telemertry所製造,重量12g(型號:solar PTT-100),電源使用太陽能充電離電池。充電2天可以持續發訊1天,故其間隔2天定位1天。發報器只單向發出無線電訊號,由人造衛星(ARGOS 衛星系統)接收訊號,透過都普勒效應來推估人造衛星與發報器之間的距離,再由多個人造衛星觀測值進行三角測量,推算出被觀察動物的所在位置。鵟(編號141325號)整個冬季都留在歐厝附近活動覓食。4月14日上午傳回訊號顯示牠還在歐厝附近,當日下午回傳的訊號則顯示在福州市西南方約75公里的山區,第一天就飛行約148公里,4/16晚上和4/17凌晨訊號顯示已在浙江千島湖北方的森林,推測應是在該處夜棲,距離金門已經有630公里。4/18應該已經通過長江,進入華中地區,研究團隊將持續追蹤以了解其遷徙路徑。

103年金門猛禽生態調查中,一共發現魚鷹、黑翅鳶、東方澤鵟、赤腹鷹、日本松雀鷹、松雀鷹、北雀鷹、黑鳶、鵟、東方角鴞、紅隼、紅腳隼、燕隼和遊隼等14種猛禽,合計459隻次。其中小金門地區紀錄到8種、54隻次,金門本島則紀錄到14種、405隻次。若加上國家公園的褐鷹鴞救傷資料,總計去年在金門地區共有15種猛禽的紀錄。在金門本島以北部地區猛禽出現的頻度較高、小金門則多出現在島的西側。穿越線的固定調查顯示黑翅鳶、鵟和紅隼等三種猛禽的出現環境,以旱作地所佔的比例較高,林地由於視線的阻礙其所佔的比例與建地均較低,但林地也是其重要之休憩場所,故與旱作地均為極重要的棲地。本年未發現黑翅鳶繁殖,但紀錄到松雀鷹的繁殖。訪談資料中則有疑似赤腹鷹和日本松雀鷹繁殖的紀錄。在農田鳥網上發現中網死亡的日本松雀鷹和東方角鴞。

猛禽的活動範圍廣,需要較大的空間才能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源。因此在猛禽的保育上,不容易藉由小尺度的棲地營造,提供足夠適合猛禽的棲息環境,而必須經由大尺度的整體考量。雖然目前旱地和林地等猛禽需要的環境仍佔金門棲地類型的大宗,但必須注意金門快速增加的各項開發和工程增加建地所佔的比例,並是否切割了適合猛禽出現的環境,導致對金門猛禽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備註:
鵟簡介:
主要繁殖地為西伯利亞和蒙古北方,以小型哺乳動物為主食,常在空曠地上空盤旋或定點飛行,伺機捕時在地面活動的鼠類。此種鳥類在金門每年11月至隔年3月度冬。

裝設發報器
裝設發報器後野放之鵟 遷徙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