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自然生態復育 確保園區旅遊安全 太魯閣國家公園積極推動震後重建計畫

         太魯閣國家公園自去年4月3日遭受芮氏規模7.2強震重創,對園區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壞,較為嚴重的地區為天祥以東各景點,包含砂卡礑步道、小錐麓步道、布洛灣山月村、布洛灣聯外道路、燕子口步道、錐麓古道、白楊步道、綠水步道等,都是屬於損壞嚴重的地區。

         隨後的凱米、山陀兒到康芮等颱風,則使災情更加嚴重,造成長春祠服務區、布洛灣聯外道路變成重災區;而原本地震災情相對較輕的白楊步道觀景平台整個沖毀、連接水簾洞前的板橋斷裂、水簾洞前邊坡崩落等災情。

         國家公園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對於災後重建工作,在考量環境、安全的狀況下,針對環境條件較為穩定地區如天祥以西之景點環境(西寶社區、洛韶社區、關原遊憩區、小風口遊憩區、合歡北峰步道、小奇萊步道、石門山步道、合歡東峰步道、武嶺觀景臺等),目前已可供民眾休憩或健行;另太魯閣臺地遊客中心內部、天祥遊憩區局部區域,及蘇花公路沿線的崇德、大清水遊憩區,同禮部落居民出入的得卡倫及大同大禮等地區,預計今年上半年可陸續完工並開放使用。

         至於受災較嚴重的區域如布洛灣、燕子口、砂卡礑步道等,將透過高科技儀器(例如LiDAR光學雷達、UAV空拍等)對災區地質岩層、邊坡岩石裂縫、植被等詳細的評估與調查後,提供工程規劃設計的依據,再啟動強化工程設計、施工。

         重建之路仍然漫長,太管處編列重建經費達30億元,將視環境條件及災害情形滾動式調整分年費用,有效運用每一分經費,克服各種挑戰,逐步恢復園區的美麗風貌,並在確保工程品質和安全下分期分區開放。另太管處除了硬體設施的重建外,也以崇敬大自然的精神,集合眾人的智慧,讓山林休生養息,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景色,也留給花蓮鄉親更好的未來。太魯閣國家公園一定會與花蓮民眾、專家學者、地方政府與社團共同合作,推動負責任的旅遊,讓遊客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共同守護這片珍貴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