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國家公園進行鵟的衛星發報器繫放調查以追蹤其遷徙路徑及棲地

金門位於亞洲東部鳥類遷移的路徑上,每年有多種猛禽在遷移途中經過金門,因此金門出現的猛禽種類很多。根據相關名錄統計金門地區有紀錄的猛禽共有5科32種。因此為了進一步了解猛禽其生態行為、棲地分布、活動環境及族群數量等,金門國家公園於103年起委託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劉小如教授研究團隊以2年的時間進行金門猛禽生態調查。

由於在金門出現的候鳥猛禽大部分是稀有候鳥、迷鳥或過境鳥,只有鵟和紅隼是整個冬季都較容易見到,其中鵟更是最穩定可見、數量也最多的種類,故以其為目標物種,並利用繫放標記,以觀察標記個體在金門的活動範圍、停留時間、以及隔年是否仍會重回金門度冬等現象。

103年已完成3隻個體的繫放,其中2隻有安裝衛星追蹤器,1隻在野放後隔天飛至泉州度冬,相隔7個月後(104年7月)在西伯利亞的薩哈共和國出現,推測應是該繁殖地,另1隻鵟於野放後,在歐厝度過整個冬天,於104年4月中起程北返,未上發報器之個體由於有在飛羽上染色做標記,於今年又在繫放地點(北山一帶)再次被鳥友拍攝到,重回金門度冬。

104年計畫繫放3隻鵟並安裝GPS-GSM發報器,因此於今年10月底鵟陸續回金門的季節進行密集調查及追蹤,經過多日調查終於在11月4日於金沙鎮東沙尾農田捕捉到一隻鵟。經檢查此隻個體體重約918公克,展翅長約128公分,健康情形良好,評估後適合進行繫放及安裝GPS-GSM發報器。因此於11月5日上午,在原捕捉地點,由謝偉松處長親自進行野放,希望展翅高飛後的鵟,能帶來更多在金門移動的訊息,以助於後續對於猛禽保育工作的推動。

謝偉松處長表示猛禽的活動範圍廣,需要較大的空間才能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源。因此在猛禽的保育上,必須經由大尺度的整體考量,期透過衛星發報器的追蹤,了解其遷徙路徑及棲地,以作為後續經營管理之策略之擬定。

備註:GPS-GSM發報器內建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會定時紀錄發報器所屬位置的座標,再利用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GSM)(即行動電話基地台),將GPS的定位資料傳送至發報器製作廠商,再透過網際網路,向廠商下載定位資訊。此發報器需在有行動電話涵蓋範圍內才能將訊號傳送出來,當鳥處在沒有行動電話訊號的地方,發報器會先將接收到的座標訊號貯存在記憶體內,等到猛禽飛到有訊號的地方後再將資料一併傳送出來。發報器是使用太陽能電池,正常情況下可以維持一年以上的壽命。相較於傳統的衛星發報器,GPS-GSM發報器的精確度較高,且每天都可以接收到訊號,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研究開始使用這種設備,進行鳥類活動範圍和遷移路徑的研究。

p
進行野放
p
裝有衛星發報器的鵟
p
檢查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