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記錄器解開金門栗喉蜂虎遷徙之謎

金門國家公園於(104)年開始,委託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系教授袁孝維針對夏候鳥栗喉蜂虎的遷徙及生殖,進行為期兩年的調查。在去年的調查中,共計在29隻栗喉蜂虎身上放置不同的地理記錄器,藉以獲得其遷徙過程的點位及環境資料,進而分析了解金門地區栗喉蜂虎的遷徙方式與度冬位置。而在今年6~7月栗喉蜂虎的繁殖期間,調查團隊陳映嵐研究助理成功在栗喉蜂虎身上回收到兩款共9顆記錄器,並順利從其中一隻個體的資料中,讀取到該栗喉蜂虎在去年繁殖季結束離開金門後,飛抵柬埔寨洞里薩湖南邊過冬的記錄。

陳映嵐研究助理於105年4月20日開始進行栗喉蜂虎行為觀察,記錄觀察今年抵達金門的栗喉蜂虎狀況以及巢位資料;4月28日於青年農莊營巢地觀察到第一隻背著Pinpoint Gps的栗喉蜂虎於營巢坡面活動,接著陸續記錄到共5隻背載Pinpoint Gps個體以及5隻背載Geolocator個體在青年農莊營巢地活動,另外則有2隻背載Pinpoint Gps個體於慈湖活動的記錄。而等待栗喉蜂虎穩定繁殖後,陳映嵐開始嘗試繫放及回收記錄器;6月15日率先在青年農莊回收到第一隻背載Geolocator個體,並解下其記錄器以下載資料,6月16日回到收第一隻Pinpoint Gps個體,累積至7月30日已回收5顆Geolocator以及4顆Pinpoint Gps,共計9顆記錄器

根據回收的記錄器,目前已成功讀出環號C19544栗喉蜂虎的Pinpoint Gps點位資料,顯示該個體於繁殖季後先飛至廈門市翔安區炳田溪的田間(10月1日點位),再往西南飛抵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的龍江流域附近(10月15日),11月15日點位顯示個體已飛抵柬埔寨洞里薩湖南邊過冬,而接下來7個點位均顯示個體於柬埔寨活動的不同樣點,其活動範圍為13.9平方公里(最大多邊形),最後點位時間為3月17日仍在柬埔寨,顯示栗喉蜂虎3月中仍在度冬地活動。

過去文獻資料僅顯示栗喉蜂虎每年4月自東南亞飛抵金門進行繁殖,透過本次調查裝載並回收記錄器的資訊,能得出部分栗喉蜂虎個體的度冬地為柬埔寨洞里薩湖南邊,亦了解栗喉蜂虎大致的遷徙路線是由金門飛至廈門翔安,再沿陸地飛至度冬地。

袁孝維研究團隊希望未來能藉由其他記錄器的解讀,描繪出更加詳盡的遷徙路線及度冬地資訊,並進而加強與度冬地及遷徙路徑上相關單位的合作,共同守護栗喉蜂虎;除了繁殖地之外,在地域上能更為全面地進行栗喉蜂虎的研究與保育措施。讓每年盛夏,都能在金門與這些無國界的飛翔公民、美麗的夏候鳥栗喉蜂虎相遇。

後門八角樓
正館迴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