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牠的真面目-不再為你『蜂』狂!
看清牠的真面目-不再為你『蜂』狂!
在大自然裡面,不會只存在著浪漫喜悅的事物!所以請暫時拋開這些美好的感覺或想像吧!!因為現實中的大自然,隱藏許多的危險,因此,有更多我們該了解的牠種生命,唯有心懷敬畏,『知己知彼』才能與之和平共存,這其實是一種尊重!。
秋季是最容易撞見虎頭蜂的季節,主要原因可能是虎頭蜂為了準備冬眠所需要的食物或者繁殖的需求,如秋季時節會出現生殖蜂-亦即雄蜂與雌蜂(翌年的后蜂);雄蜂與雌蜂交尾後,后蜂、工蜂與雄蜂等相繼死亡;交尾後的雌蜂越冬;翌春再繼續此周期。因此秋天,蜂群數量可能達到最高峰,也就是我們最容易聽到有人被蜂螫的意外發生。因此,為避免被虎頭蜂叮,此時進入野地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具備關於虎頭蜂的相關知識才是保護自己的武器!面對自然中的其他生命,我們是該心懷敬畏的,因為一不小心是足以致命的。面對虎頭蜂如何不再驚慌失措呢?唯有先了解牠是誰,才能『百戰不殆』。
「虎頭蜂」學術上稱為「胡蜂」,分類學上屬於膜翅目,胡蜂科(Vespidae),台灣有7種,分布廣泛且飛翔速度迅捷,是具高度攻擊性的社會性昆蟲,而且螫針(尾刺)能多次攻擊,不像蜜蜂僅能攻擊一次。被稱為「虎頭」蜂,是因為牠們擁有如虎牙的大顎,長相算嚇人,而且專門獵捕其他昆蟲為食或用以飼育肉食性的幼蟲,就像老虎一般兇猛,因此得名。虎頭蜂蜂巢複雜,有外殼包覆,通常僅有一開口朝下的圓形出入口,蜂巢上 常有許多蜂隻盤據警戒,大都成甕形且築在樹上,少數種類的巢築在地表下。虎頭蜂築巢地點的選擇偏好具有天然屏障不易為人所接近的樹梢,相當隱密,不易為人察覺,其危險性便在於此。
生態上,虎頭蜂不僅扮演捕食者角色,也擔綱授粉者的重責大任。小型的虎頭蜂主要捕食鱗翅目幼蟲,像是如夜蛾、尺護蛾、捲葉蛾等,其次是膜翅目的小型蜂類,雙翅目蠅類的成蟲及幼蟲等;大型的虎頭蜂類會捕食蝗蟲、蟋蟀等較大的昆蟲及蜘珠等。事實上,胡蜂屬雜食性,除捕食蠅類等小型昆蟲及肉品外,也會取食花蜜,以及食蚜蟲的蜜露,特別喜好水黃皮、大王椰子、山葡萄、山鹽青、山毛櫸、楠木等植物,當花開時常聚集很多虎頭蜂,也會咬破樹皮取食植物的汁液;另外牠們也會受水果吸引,對於過熟、有外傷的蘋果、香蕉、龍眼、荔枝、蓮霧、梨等水果,也會飛來取食。由此可知,水果、廚餘、果皮不要任意丟棄或掩埋,應密封好,未食用完要帶下山。
虎頭蜂在森林中究竟能捕食多少有害昆蟲,對於維持森林生態平衡有多少實質的貢獻,難以正確估算。不過根據研究統計,以150公頃面積,推估胡蜂類一年捕食害蟲總數為81,719,504 隻,經換算後,每公頃害蟲總數為544,797 隻,而虎頭蜂一年間捕捉農林害蟲的數目,佔所有蜂類捕捉總數的15%,其他另有長腳蜂屬30%、細長腳蜂屬25%、鐘胡蜂屬20%。此外,虎頭蜂因具有採集肉類的習性,所以也被法醫昆蟲學列為破案小幫手喔!
除了因保家衛巢而對入侵者發動攻擊外,虎頭蜂其實是是綠建築的高手,具有環保行為的生物,因為牠們築巢時會利用大顎,刮取樹皮纖維與口內分泌物混合成紙漿,建構冬暖夏涼、具有絕緣保暖的紙蜂窩,而有「紙蜂」的別稱;生命週期(life cycle)為周年性的虎頭蜂,偌大的蜂窩,卻僅花約半年多時間就建造完成,根據林試所研究員觀測,當冬天寒流來襲時,外界溫度接近0度,而蜂窩內部溫度卻可維持攝氏26〜28度高溫,此奧祕現象對於人類在仿生學上構思「節能產業」時應該會是一個很棒的取法對象。
參考資料:
1.防虎頭蜂的傷害-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學科林杰樑醫師
2.蜂類螫傷處理-毒藥物季刊
3.國內外戶外作業場所虎頭蜂危害預防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4.農業知識入口網 http://kmweb.coa.gov.tw/ct.asp?xItem=823568&ctNode=1581&mp=1&kpi=0&rowId=7&hash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