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國家公園栗喉蜂虎即時影像訂於106年6月2日開播
栗喉蜂虎是金門具特色的夏候鳥,台灣並無分布,為讓更多民眾可以一賭其美麗丰采,金門國家公園在慈湖三角堡架設360度球形監視攝影機,並由中華電信金門營業處協助佈建寬頻網路,透過網際網路可將栗喉蜂虎挖洞、求偶、交配、育雛等生態行為透過網路直播傳送到全世界,在慈湖三角堡及雙鯉濕地自然中心亦架設螢幕,可供遊客觀賞。
即時影像開播典禮訂於106年6月2日(星期五)上午10時假慈湖三角堡賞鳥平台辦理,會中將邀請中華電信金門營業處、金門縣湖峰公共事務協進會、金門縣金寧鄉湖峰社區發展協會、金門縣金寧鄉古寧頭村辦公處、金門縣金寧鄉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社團法人金門縣野鳥學會、以及湖埔國小、古寧國小師生共同參與。
金門國家公園表示栗喉蜂虎偏好使用海邊沙堆、沖蝕溝、人為活動所造成的土堆等作為其營巢地。過去的研究顯示栗喉蜂虎偏好乾淨較無植被覆蓋的坡面,因此金門國家公園每年於青年農莊、田埔等地進行維護。慈湖三角堡則於100年開始進行棲地復育,為配合當地戰役景觀特色,以散兵坑、壕溝、土坡等不同型式,營造適合栗喉蜂虎使用的繁殖坡面。營巢數量由100年的17巢逐年增加,至105年已增加到300巢(100-105年的巢數分別為17、22、59、85、179、300巢),目前已成為金門內陸第二大營巢地,內陸第一大營巢地則為青年農莊,從97年開始的89巢到105年的營巢數已達500巢,整體營巢數均呈現逐年增加,顯現其他天然棲地的不穩定性以及栗喉蜂虎對營巢坡面的迫切需求。
金門國家公園在栗喉蜂虎長期生態保育歷程中,要感謝臺灣大學袁孝維教授對栗喉蜂虎的棲地特性、生態行為、遷徙路徑等有深入的研究,以及金門縣野鳥學會、金門飛羽觀測站、熱心鳥友在保育過程中提供建議,還有熱心民眾無償提供棲地,透過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推動金門生態保育工作。國家公園也持續加強環境教育宣導及保育措施,例如在栗喉蜂虎繁殖高峰期與金門縣野鳥學會合作,進行栗喉蜂虎保育宣導活動,以及在青年農莊設置賞鳥通道等友善的賞鳥措施,減低賞鳥過程中對這些嬌客的生態干擾,推廣賞鳥正確的倫理與態度。期待透過大家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關心金門生態環境,讓我們世世代代與栗喉蜂虎年年在金門相遇。


